淺談微博的媒介特性與輿情應對
傳媒e時代
作者:徐栩
【摘 要】關注就是力量,圍觀改變中國。因微博不同於傳統媒體的特性,使得微博輿情一旦形成就呈幾何倍的速度擴散。然而,基於情感認同而聚集的微博輿情有時是非理性的。麵對複雜多變的微博輿情,以微博應對微博輿情,不失為一條直接、快速、有效的途徑。
【關鍵詞】微博 微博輿情 輿情應對
140字蘊涵大乾坤。短短幾年間,微博世界實現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幾何式的擴張。2009年9月,新浪推出新浪微博測試版,之後騰訊、網易、新華網、人民網等都推出了各自的微博平台。截至去年12月底僅新浪微博注冊用戶就已超過5億。
巨大的微博用戶數,形成了一種全新的、開放的、全民的媒介力量,人人都是“媒體”的時代來臨。越來越多的新聞事件始發於微博、擴散於微博、轟動於微博,微博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的輿情風波,微博輿論場業已形成。
一、微博的特性
微博即微博客的簡稱,是一個基於用戶關係的信息分享、傳播以及獲取平台,用戶可以通過WEB、WAP等各種客戶端組建個人社區,以140字以內的文字更新信息,並實現即時分享。①
廣義上說,一切能為信息的傳播提供平台的載體都可以稱之為媒體。因此,微博是一種新的媒介平台,是一種新媒體。每一個微博用戶,都可以視作一個獨立的媒體,借助於一台電腦或一部手機等移動終端,隨時隨地報道原創或是他創的新聞信息。
相較於傳統媒體,微博表現出獨有的自發自主性、開放即時性、交互發散性等媒介特性。
1、自發自主性
迄今為此,還沒有哪一個媒介的進入門檻低於微博。在法律的框架內,微博用戶沒有身份、職業的限製,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隨意發布內容,一個字、一張圖甚至一個標點符號都構成一條微博,最大限度地體現了用戶的自發自主性。
2、開放即時性
微博突破了出版時間、發行地域、審核機製上的種種限製,用戶隻要能上網,在任何時間、地點都可以發布信息,速度遠遠超過傳統紙媒及網絡媒體。
3、交互發散性
微博用戶作為發布者,發布內容供關注者瀏覽,並可通過“@他人”主動傳播信息;同時又作為關注者,瀏覽其他用戶發布的信息。這種交互性構成了不斷傳導的傳播鏈條:用戶發了一條微博,關注者轉發,關注者的關注者再轉發……,使得信息具有無限擴散的可能。
二、微博的輿情影響力與非理性
1、微博的輿情影響力
長久以來,輿情的傳播很大程度上都有賴於傳統媒體的報道。微博既是一種新媒體,就有可能成為反映輿情的一個途徑。而不同於傳統媒體的媒介特性,使得公眾快速將微博作為宣泄情緒、表達意見、反映問題的第一選擇,更使得微博輿情一旦形成就呈現鋪天蓋地之勢。
《2011中國網絡輿情指數年度報告》認為,國內重大突發事件的曝光及傳播發生了明顯變化:一是微博越來越扮演著比任何媒體都快速的輿情源頭的作用;二是微博幾何倍的傳播擴散速度,致使突發事件可在短短的幾個小時內迅速被全國網民關注及熱議;三是在微博上可在短短的幾天時間聚合高達數億條對同一事件的熱議信息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