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微博的媒介特性與輿情應對(3 / 3)

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60年來最強暴雨襲擊。“北京發布”“北京消防”“平安北京”新浪政務微博持續不斷發布相關災情信息,對“涉水車輛被貼罰單”“房山一敬老院受災200餘老人傷亡”等微博輿情及時釋疑辟謠,充分發揮了政務微博的“話語權”,有效引導了網絡輿情。

(2)官媒微博。搶占微博陣地,做強做大官媒微博,麵對紛繁複雜的網絡輿情發出清醒、全麵、權威的聲音,繼續發揮主流媒體的影響力,是主流媒體的應有之責,也是主流媒體業務的必然延伸。

社會熱點問題、突發事件出現後,尤其是事件初始階段,微博信息真假難辨、莫衷一是,最能以正視聽的無疑是來自新華社、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的聲音。這些主流媒體的官方微博因其固有的品牌影響力,對微博輿論場的淨化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去年7月22日,適逢“7·21北京暴雨”次日淩晨,“人民日報”新浪微博開通,於04:58發出第一條微博“北京暴雨,整夜無眠。人民日報官方微博與大家共同守望……”,並持續發布有關信息,單條微博最高轉發十萬餘次,在關鍵時刻對扭轉輿論發揮了十分重要的引導作用。

2、微博發聲四原則

結合微博的媒介特性,政務微博和官媒微博如何更好地釋放官方輿論場聲音,有效引導、調控微博輿情,實踐中要注意四原則:

(1)第一時間發聲,不失語。傳統觀點認為,在突發事件發生24小時內,發布權威消息主導輿論是平息事件的關鍵。然而在微博等新媒體的衝擊下,24小時足以完成一次輿情的大規模傳播,人民網輿情監測室認為“在4小時之內至少要給出第一條權威信息”。無疑,第一處置時間越早越好。隻有抓住微博輿情處置的“黃金時間”,快速反應、第一時間發聲,才能避免輿情持續擴大,從而掌握輿論引導的主動權。

(2)有一說一,不亂語。我們常說,網絡無改稿,微博更是如此。鑒於微博的快速傳播特點,無論是政務微博還是官媒微博,對所發信息、尤其是涉及敏感話題、社會輿情的信息都應慎之又慎。發現輿情後,“速報事實、慎報原因、謹慎定性、不失語不妄語”⑤,有一說一,切忌“前後不一”,不斷提升官方輿論場的公信力。

(3)直麵輿情,不回避。微博輿情發生後,許多網民會對事件始末、細枝末節提出各種疑問。有些政府部門作風粗暴,直接刪帖、刪評論,對媒體的采訪要求也置之不理,這種做法隻會生出更多猜忌。謠言止於公開,政務微博應與官媒微博積極配合,不回避、坦誠應對,始終保持信息公開、透明,用官方輿論場的聲音化解輿情危機。

(4)說真話,不打官腔。“相關部門“高度重視”式的官方語言,屢屢出現在政務微博的輿情回應中,對此網民極其反感,於輿情的平息無濟於事。麵對輿情,唯有開誠布公,不打官腔,不說套話、空話,以真誠的態度、真實的聲音取得網民信任,才能真正取得微博話語權。

(作者單位:新華社安徽分社)

責編:劉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