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公民在“微公益”活動中的角色扮演(1 / 3)

論公民在“微公益”活動中的角色扮演

傳媒e時代

作者:王勝利

【摘 要】隨著信息社會的發展,新生代網絡傳媒工具廣泛應用,“微公益”成為當下最為流行的公共話語。本文通過對“微公益”概念以及公民在“微公益”活動中扮演的角色和麵臨的困境進行分析,提出針對性建議,以期促進“微公益”事業的發展和我國公民社會的逐步崛起。

【關鍵詞】微公益 公民角色 角色扮演

一、“微公益”活動

“微公益”已經成為時下的熱門話題。伴隨著互聯網、手機終端等新媒體、新技術的發展,尤其是以微博為代表的這種便捷性、交互性和草根特色的網絡互動平台的崛起,使得更多的人能夠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和方式參與到公益事業中來,“微公益”事業蓬勃發展。對於“微公益”的內涵,“壹基金”研究院院長王振耀認為,“微公益”是指利用新媒體,將自己的關懷融於社會整體之中的一種公益行動。它充分利用互聯網的大眾性、草根性、傳播性,倡導普通人從身邊小事做起,強調全民參與並創造價值,實現公益的平民化、常態化。因此,“微公益”應包括如下幾個方麵的內容:(1)與傳統公益相比,“微公益”強調由民眾發起和參與的公益活動,特點在於人人參與、全民公益;(2)借助強大的網絡傳媒力量,特別是微博等網絡創新平台的應用,通過形式多樣的公益活動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公益事業;(3)鼓勵大家從細微的利他行為著手,並將愛心積極付諸行動。

2011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於建嶸教授在微博上發起的“隨手拍照解救乞討兒童”活動,經過億萬網民不斷轉發傳播,給警方、媒體、誌願者提供了大量的線索,成功解救出部分被拐兒童。2012年10月,由鄧飛、馮永峰等人聯合發起並積極推動的“讓候鳥飛”護鳥聯盟,經過網友的接力轉發,形成了強大的輿論壓力,現已與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成立了“讓候鳥飛專項基金”,與新京報聯合發起了全國媒體護鳥聯盟等活動,整個項目出現較好的發展勢頭。

這樣的“微公益”活動不斷發展,茁壯成長。與此同時,致力於公益項目的網站和平台也相繼出現。中國第一個趣味性公益問答網站——“小題大作”就是典型的例子。2011年10月28日,“小題大作”正式上線,“小題大作”的題目約有2000道,在設置上分為生活小常識、生物、商業、曆史、體育、天文地理、藝術、娛樂八類,如今又增加了冷笑話、泰坦尼克號,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在回答對一定數量的問題之後,該網站的合作夥伴就會向指定的公益機構捐贈所需的物品,截止到2012年12月26日,已經有97944人參與了答題,累計促成了32991件物品的捐贈。①

“微公益”活動的參與主體更多的是社會各階層的民眾,他們借助現代化的傳播工具,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促進社會“微公益”事業的發展。我國公民社會的壯大,社會民眾在“微公益”中日漸成熟的公民角色扮演,以及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是促使我國“微公益”事業逐步發展的重要原因。

二、公民在“微公益”活動中的角色扮演

1、發起者

在互聯網時代,每個公民借助現代化的網絡傳播工具,更容易獲取信息和擁有話語權,通過網絡平台來表達和傳播觀點、言論和立場等來影響他人的態度和行為。“微公益”的發起者大多對公益事業抱有強烈的熱情和積極性,他們大多是網絡名人或意見領袖,通過知名度或影響力聚焦熱點,來吸引網民的關注和討論。通過提供網民互動的平台,激發公民的參與熱情,充當社會弱勢群體和網絡大眾的中介,直接發起“微公益”活動。

2、傳播者

現代化傳播平台的優勢在於公開、透明和共享。微博短小便捷、平民特色、實時交互等特點為“微公益”傳播搭建了理想平台。“微公益”發起者通過這一平台,對公益信息進行快速、廣泛的傳播,廣大網民相互交流,轉載公益信息,吸引更多的網民參與公益活動。2012年6月,由中國互聯網絡中心發布的《第30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6月底,中國網民數量達到5.3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39.9%。手機網民規模達到3.88億。其中,手機微博延續2011年快速增長的勢頭,截至2012年6月底,其在手機網民中的使用率提升5.3個百分點至43.8%,是使用率增幅最大的手機應用。②巨大的網絡用戶為“微公益”的傳播奠定了基礎。“微公益”活動在每一個網民的轉發和傳播過程中,積少成多,彙聚成一股強大的公益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