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浪微博的“準社會互動”建構
新浪微博推出時間為2009年9月,初期采用與新浪博客一樣的推廣策略,即利用名人效應來吸引普通用戶,從而形成強粘度,此舉取得良好的效果,新浪微博發展迅速,在2010年9月新浪發布的《中國微博元年市場白皮書》中披露,2010年底,中國互聯網微博累計活躍注冊帳戶數將突破6500萬個,2011年中將突破1億,2013年國內微博市場將進入成熟期。在新浪微博獲得成功後,騰訊、網易、搜狐等門戶網站也紛紛推出了自己的微博。
新浪微博獲得成功的原因除了天時地利的大環境因素和運營策略外,其內在的基因也很重要,這其中,最為關鍵的就是微博在處理互動關係上,比以往任何一種媒介形式,更加的直接、透明和交互。台灣的學者翁秀琪和施伯燁曾在準社會互動理論基礎上,構建了一套研究網絡資源使用的準社會互動理論框架,其中包括“認知麵、情感麵、體驗麵和準社會互動經驗④”。我們也嚐試在此基礎上,分析新浪微博是如何實現與用戶互動的。
1、打造交互的界麵,形成在場感
“共同在場”(co-presence)是戈夫曼提出的,吉登斯對此的解讀是,一旦行動者感到他們是如此地接近,以至於自己正在做的一切,包括對他人的體驗,都足以被他人感知到,他人也足以感知自己這種被感知的感覺,就具備了戈夫曼所謂的“共同在場的充足條件”。⑤
戈夫曼和吉登斯所說的“共同在場”,是麵對麵的真實的人際交往中的情況,而社交媒體顯然不具備這樣的條件,但這不妨礙它可以通過一些手段和方法,來營造一種“在場”感。哈維·馬拉奇(Harvey Molotch)研究了所謂的接近的衝動後說,“共同在場使我們能夠運用身體‘從不撒謊’的那個部分——眼睛,也即‘心靈的窗戶’”。一條微博限定的140個漢字中允許文字、圖片、視頻和鏈接來表達內容,這就給受眾一種現場感,讓你即使不寫微博,也能看到豐富多彩的資訊,仿佛自己就在現場。在頁麵設計上,你可以不斷看到別人更新的微博,或是內容或是數字,這種真實感成了“在場”的客觀背景,同時也會讓人產生參與的衝動。
2、設計互動環節,營造參與感
表演者與受眾的準社會互動關係是如何形成的呢?Horton和Wohl認為,一個親近的、親密的關係通過直接對電視節目表演者外貌、動作和聲音的觀察和解讀就可以建立,並且,這種互動關係需要時間的積累會慢慢鞏固。在這個過程中,受眾就相當於融入到了情境中,才能對表演者的外貌和表演有印象。新浪微博中的話題、微群和應用就仿佛電視節目中的表演者,吸引受眾來參與,即使你的參與度並不高,通過微博頁麵上熱門話題的討論、根據興趣和需要設置的微群以及很多應用,讓人的參與機會提升,參與感也會相應得到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