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層次毗鄰軸分析:關於“女扮男裝”的流行文化的迷思
在這裏,我們需要引入對電視的符碼,即對電視語句的研究,來加深對廣告中女性形象的理解。電視的符碼就其最簡單的定義來看,可視為一組“垂直”的符號,也就是語彙;這些符碼依據某些“水平”的規則,即“語句構成”,加以組合,成為電視語句。
從傳統的角度來說,符碼具有一定的溝通功能,能夠傳遞意義,但它的這種作用完全出於其使用者的共識。本則廣告中使用的符碼多為美學性符碼,這類符碼多為促因性符號,何為“促因”?意指對意符的形式有深遠的影響及限製,這種限製即為促因。美學性符碼主要受促因程度多寡的影響。通過上述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美學性符碼,它們的成規化和符碼化雖然較低,但是它們仍然要遵循一定程度的成規。為了使其更好地傳播、降低解碼的難度,符號使用者共同的文化背景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那麼又是怎樣的社會共同文化背景造就了這樣的迷思呢?
(1)現代社會中,女性在求職、求學過程中所遭遇的性別歧視,讓許多女性都難以釋懷。特別是在發展空間上,女性的上升餘地明顯少於男性。同時在大眾傳播媒介中,媒體的男性視角和其優勢地位使得媒體話語通常是以規範的男性話語取向為標準。話語的取向很難做到意識形態的中立,因而也就不可能有所謂的“中性語言”,女性對話語權利的操作與掌控仍然十分有限,常處於“失語”或“無語”的陪襯境地。②在這種現實的壓力下,女性渴望獲得成功、渴望與男性平分秋色的急迫意願就隻能通過廣告中的虛擬主角來實現。
(2)社會文化多元發展,“中性風”成為奢侈品牌和平民共同的寵兒。我們可以看到各大奢侈品牌在2011年的秋冬新品發布會中,大量運用了具有中性特色的衣物和配飾。“雅致的裙裝+高跟鞋”的組合,被“中性化的褲裝+粗革厚底皮鞋”所取代,耳目一新的感覺讓人難忘。在各大時尚品牌的帶動下,越來越多具有“男友風”特點的服裝配飾開始進入消費市場,為大眾所享有。在“美女經濟”的時代背景中,大部分網友都認為“中性風”不僅僅是一種服飾風格,更是女性對於來自社會既定衣著規則的排斥和抵抗。
三、意義與啟示
1、見微知著——“易裝”熱潮出現的原因
(1)社會文化多元化發展,呈“狂歡”狀態擴散。“使用易裝來跨過性別的分割是含有‘狂歡力量’的,這種力量在狂歡跨性過程中將激發了性別、性向分割匹配的抗爭和重塑。”③電視、網絡等新媒介通過圖片、影像等等手段將女性氣質通過“易裝”變得中性,並且將其定位為“神秘”、“誘惑”、“性感”等。通過奇觀化的電視、網絡呈現以抓住受眾的“注意力”,並通過其媒介傳播的廣泛性,潛移默化的對電視觀眾起到“教養作用”,使觀眾認為這才是真正的美,並且會極力模仿,相關的衍生文化產品就會相繼出現。
(2)消費社會下的性屬鴻溝消解。廣告通過對女主角“中性範兒”的塑造,從而改變審美取向以實現消費的可能性。這種對性屬鴻溝的消解,首先是因為這樣可以擴大消費者市場,將男女性都納入到可能消費市場中;其次,性屬鴻溝可以更大開發品牌追隨者的數量,減小了性別區隔過於清晰,消費者使用時的尷尬。最後,就是突出廣告的別具匠心,雖然中性風的廣告並不鮮見,但其主要還停留在平麵廣告階段,此次的微電影廣告創作,既存在著意義豐富的動態畫麵,又包含著易裝後的女性新形象,其裏程碑意義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