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傳播革命思想,力倡“救國保民”、“複興中國”,成了宣傳革命道理的重要陣地,成為革命的喉舌,對革命活動和社會進步產生了重要影響。
1、傳播革命思想,宣傳新學新知,使革命思潮深入民心
此前,革命黨人的活動不為大多數人所理解,經《中國日報》的廣泛輿論宣傳,社會大眾對革命的認識有了根本性的轉變,對革命支持者日益增多。且“三民主義”始刊登宣傳於《中國日報》,該報對革命思想的宣傳,對人民大眾起了教育和鼓舞的作用,成為資產階級民主運動的號角。在此之前,廣州、香港各報隻記載瑣碎新聞及轉錄滬報消息,絕不知新學為何物,受《中國日報》的影響,各報也漸以提倡新學為言,有力推動了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
2、發揮黨務、起義、宣傳三大功能,凝聚革命力量
《中國日報》一方麵是宣傳革命道理的重要陣地,另一方麵該報社也是組織和領導革命的機關,多次武裝起義的策劃組織和聯絡工作都是在報館內進行的,把辦報和武裝起義等實際革命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在此期間,陳少白以他的決心、毅力和膽識,以《中國日報》為媒介,不僅旗幟鮮明地宣傳革命思想,還負起了聯絡各方麵革命黨人的工作,吸引了許多革命知識分子慕名前來《中國日報》,曾在報館下榻者有史古愚、史堅如、蘇卓南、張碩臣等,時在報館聚談者有楊衢雲、鄭士良、宋少東等。該報通過宣傳革命思想,把零散的革命力量凝聚在一起,擴大了革命黨的影響。
3、報式革命,推動報刊事業新發展
在《中國日報》的辦報實踐中,陳少白從版麵入手,將中文報紙的長行直排改為短行橫排,開中文報紙之先河。後來香港、廣州、上海多報陸續效仿,在中國報界掀起了一場報紙版式革命的風潮。其次,陳少白率先在報紙中開設副刊版,稱為“諧部”。《中國日報》在正版之外,兼出《中國旬報》,主要登載中外重要新聞、名人言論以及知識性文章,“卷末附以諷刺時事之歌謠諧文等類,曰鼓吹錄”。1901年2月前後,《中國旬報》停刊,《鼓吹錄》作為日報的文藝副刊轉入《中國日報》,成為中國報紙最早的文藝副刊之一。《中國日報》“莊”“諧”結合,既旗幟鮮明,又通俗易懂地鼓吹革命。
同時,《中國日報》的出版,還掀起了中國近代興辦報刊的高潮,從1900年到辛亥革命爆發前,革命派先後在海內外創辦了120多種報刊,其中較有影響的有《開智錄》、《民報》、《大公報》等,這些革命報刊的宣傳鼓動,對辛亥革命的成功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陳少白在所著《興中會革命史要》中也明確指出:“中國報者,唯一創始之公言革命報,亦革命過程中一繼往開來之總樞紐也。自乙未(1895年)廣州事敗,同誌星散,團體幾解。中國報出,以懸一線未斷之革命工作,喚醒多少國民昏睡未醒之迷夢,鼓吹中國乃中國人之中國之主義,戰敗康氏保皇之妖說,號召中外,蔚為大革命之風。不數年,國內商埠,海外華僑,聞風興起,同主義之報林立。而惠州之役(1900年),固亦以中國報館為機關之地也。”③足見,中國報館在辛亥革命時期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無論是在輿論宣傳,還是組織活動等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