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自由談》的新聞輿論構建(1 / 2)

《自由談》的新聞輿論構建

媒介縱橫

作者:何奉華

【摘 要】魯迅雜文與新聞的關係非常密切,尤其是為上海《申報·自由談》所寫的雜文,無論外在構成還是內在精神,都與新聞報道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據《魯迅全集》收錄情況看,魯迅為《申報·自由談》撰文,大約從1933年1月24日寫作《“逃”的合理化》開始,到1934年8月22日寫作《看書瑣記(三)》。這些雜文結合時事、政治、社會的新聞事件從不同角度進行言辭犀利的評論,成功引導並構建當時新聞輿論。本文從《自由談》的新聞輿論構建視角,對《自由談》和魯迅雜文在此方麵的作用作些討論。

【關鍵詞】《自由談》 魯迅雜文 新聞輿論

《申報》是上海曆史上第二個創刊的中文報紙,也是近代中國最重要的一份民營報紙。1931年, “九一八”事變爆發,史量才主持並大幅度改版《申報》,由此《申報》政治態度發生重大轉變而轉向積極抗日、爭取民主自由的立場。《自由談》是《申報》的副刊,它創刊於1911年8月24日,是我國新聞史上曆史最悠久的報紙副刊之一,而魯迅的雜文正是《自由談》最具代表性的組成部分。從1930—1934年,魯迅在《自由談》上發表雜文結集《偽自由書》、《準風月談》和《花邊文學》的大部分,計140多篇,相當於魯迅20年代雜文創作之和。魯迅雜文創作走向頂峰與《自由談》改革有關。此前的《自由談》一直是“鴛鴦蝴蝶派”的陣地,由周瘦鵑主持,《申報》改版後由進步青年黎烈文主持,《自由談》因此成為左聯作家的陣地,其中魯迅等人發表的大量雜文尤為引人矚目。這樣不僅使左聯“從敵人那裏奪得一塊很有影響的陣地”,“更大膽地運用了合法的鬥爭方式”,而且“造就了一批雜文家”,“引來了雜文的全盛時期”,使雜文“在革命文學的發展中起著衝鋒陷陣的作用”。魯迅在其於《晨報》發表的第一篇雜文《無題》的開頭便說他是應“一個大襟上掛一支自來水筆的記者”的約稿才寫雜文的,魯迅在《自由談》的雜文收錄在《偽自由書》、《準風月談》中,而魯迅在《自由談》發表的雜文就其本質而言是新聞性的。而實際上魯迅的雜文的確在很大程度上引導了當時的新聞輿論。

一、魯迅雜文與新聞報道

魯迅雜文很多都來自於當時的新聞報道,他的很多雜文的開頭就會表現這種聯係。如在《頌蕭》開頭寫道:“蕭伯納未到中國之前,《大晚報》希望日本在華北的軍事行動會因此而暫行停止”;在《衝》的開頭寫道:“十三日的新聞上載著貴陽通信說”;在《戰略關係》開頭寫道:“首都《救國日報》上有句名言”;在《多難之月》開頭寫道:“前月底的報章上,說五月是‘多難之月’”。

不僅僅是開頭,其文中更有不少,比如在《不通兩種》中寫道:“例如去年十月三十一日的《大晚報》的記載”;在《王道詩話》中寫道:“最近(今年二月二十一日)《字林西報》登載胡博士的談話說”;在《伸冤》中寫道:“李頓爵士最近在巴黎的演說(路透社二月二十日巴黎電),卻提出兩個問題”。應該說在文中出現這樣字句的文章占據了很大一部分,翻看魯迅的《偽自由書》和《準風月談》兩部集子,這樣的聯係基本上隨處可見。

諸如這樣寫在開頭和文中的屬於明顯的提示,而大量的則是旁敲側擊的暗示,這些暗示對於現在的我們而言大多隱晦難懂,甚至根本雲裏霧裏不知其所雲,但是對於當時的讀者來說卻能輕易的領會其含義,因為這些暗示都是當時新聞報道的熱點,讀者讀其文章之前已然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文章稍作提示讀者即能心領神會,其間奧妙自然了然於胸。這樣比明顯的提示更覺妙不可言,其對輿論的影響效果自然更好。比如在《崇實》一文中魯迅提到“不準大學生逃難”和“大學生雖然是‘中堅分子’”,其實是呼應1933年1月28日,國民黨政府教育部電令北平教育部:“據各報載榆關告緊之際,北平各大學中頗有逃考及提前故假之事,……查大學生為國民中堅分子,詎容妄自驚擾,敗壞校規;學校當局俱無呈報……”,當時的讀者了解這些背景,再讀此文自然明白。其實使用暗示是雜文慣用的方法,其他如故用曲筆、借用典故也是比比皆是,並且形成了其雜文特有的文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