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人民日報》對“神九飛天”的話題構建比較
調查研究
作者:王朝陽
【摘 要】本文以“神九飛天”為話題,選取《紐約時報》和《人民日報》的新聞報道為樣本,使用框架分析和內容分析法,得出兩者均走“政府路線”(宏觀敘事),但前者更重議題性報道等特點。本文試在比較中分析中西方新聞報道的差異,並談談我們如何應對外媒所營造的擬態環境。
【關鍵詞】框架分析 內容分析 神九飛天 擬態環境
框架最早是一個認知心理學的概念,後來被引入文化社會學,再被轉引到大眾傳播學領域,成為定性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觀點。目前,由戈夫曼發展而來的框架分析同時出現在三個傳播學研究領域:新聞生產;內容研究;效果研究。①本文以“神舟九號飛天”為例,分別在《紐約時報》《人民日報》搜索關鍵詞:神九,神舟九號。獲得樣本量為7(含報道中涉及的相關文章)和32。需要說明的是,由於搜索具有時間性限製且替換關鍵詞,還會得到其他有關報道,故樣本量具有不完全性。
本文著重於框架研究的第二方麵——文本內容的闡述,以梵迪克的話語分析方式為基本架構,從消息源、語言修辭等指標比較美中兩家主流媒體對神舟九號飛天的報道異同。
一、內容分析
來源分為新聞來源和消息來源。就新聞源來說,《紐約時報》絕大部分采用駐香港、上海、北京等站記者的報道,有兩篇簡訊來自美聯社。而《人民日報》同樣派記者進入新聞現場,對於國外的反應報道,則來自各駐外記者站。遇到重大事件,兩家報紙都積極主動,深入一線。就消息源說,兩家都注重對權威人士發言的援引,包括工程總協調人、設計師、航天專家、研究員等。對於劉洋的推測,《紐約時報》除了引新華社透露的消息外,還有博主及其他人士推測的信息。
《紐約時報》對劉洋給予了高度關注。7篇文章中,有6篇提到女性航天員,其中的5篇更是直接點名字。文章從她的家鄉,婚姻以及受教育狀況等做了簡單的梳理。而《人民日報》針對3名航天員的報道隻有4篇,對劉洋有關注度,但沒有前者高。綜合《人民日報》的報道對象,多為國家領導人以及飛船本身的航行過程。從人物報道角度說,前者著重當事人的寫作,後者注重當事人以及相關領導的寫作。
報道內容分為情節性議程和議題性議程。所謂情節性議程指新聞報道注重主要事件、細節情景、後果的報道;議題性議程指新聞注重口頭反應、評價、背景等的闡述。②綜合兩家媒體的報道,得出《紐約時報》著重議題性,《人民日報》兩者兼顧。原因如下:
《紐約時報》的6個標題內容多是對此次事件的評價:集中在“中國計劃首次載人飛船的對接”“中國第一名女航天員進入太空”“神舟九號讓中國離太空更近”等。即使是以“中國宇航員實現了航天器與空間站對接”等相對細節的標題,文章內容還是以此為由頭,借此梳理中國近幾年航空發展。
《紐約時報》六篇文章標題如下:
《China Plans Its First Manned Space Docking》《No Fanfare for China’s Female Astronauts》《First Female Astronaut From China Blasts Into Space》《China: Spacecraft Docks With Orbiting Module》《Chinese Astronauts Make Their First Manual Docking With Orbiting Module》《China: Astronauts Finish Mission and Return to Earth》
《人民日報》兩者兼顧,既有《神舟九號準確入軌,航天員報告——“乘組感覺良好”》對現場發射的詳細直播,有對宇航員太空生活的生動描寫——《太空生活首日——神九航天員狀態良好。按計劃,航天員今日將入駐天宮》,也有5篇介紹港澳媒體以及西方外媒對此事的看法。
就敘事角度而言,兩家報紙均采用政府路線。從宏觀意義解讀神九。這與兩家媒體定位相關,也與此次事件的宏觀隱喻相聯係。
二、具體文章解讀
由DAVID BARBOZA 和KEVIN DREW於2012年6月16日寫作的《First Female Astronaut From China Blasts Into Space》具有一定的代表意義。
此篇文章的典型之處在於透過語言,我們能夠看出背後的文化隱喻,並且基本勾勒出了《紐約時報》7篇報道中的三個基本框架:1、劉洋是中國首位女航天員,對於她我們要給予高度關注;2、中國航天快速發展,這是由軍方主導,與美蘇進行軍事競賽;3、中國多對航天信息進行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