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紐約時報》《人民日報》對“神九飛天”的話題構建比較(2 / 2)

對於第二個框架來說,我們從文中“ambitious,compete,eventually”等詞就可以看出,美國有製造假想敵人之嫌。文章倒數第二段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實施這一太空計劃,諸如大學和實驗室這樣的文職機構聽從於軍方的指揮。”更是直接闡明意義。事實上,我國媒體也多有對“西方媒體過度解讀中國動向”的報道,比如2006年《環球時報》的《西方媒體猜測中國太空戰略 編造中美太空博弈》,2009年《美媒:西方報道曲解中國太空計劃》一文更是特別提到了了西方媒體這樣做的原因:它們經常與中國實際所發生或被報道的相脫節。西方媒體報道一般存在兩個自我強化的問題:或者含有翻譯錯誤,或者把中國早就公布的東西當作新信息。

《紐約時報》多次提到“中國政府總是在最後一刻揭示飛天人選;中國政府向來對航天計劃保密等。”然而,這樣的質疑聲也不是出現在此次“神九”中,這也是它一貫的態度。對於這樣的“信息公開”呼聲,《環球時報》是這樣回答的:西方媒體普遍認為,中國在太空計劃方麵高度保密。當然,中國太空計劃公布的信息要少於美國、俄羅斯、歐洲和日本。但他們發布的信息要多於許多人意識到的,並且也多於冷戰時期蘇聯發布的。不過,西方媒體沒有到中國的政府和新聞網站尋覓這些信息,而且也缺少區分合法信息與小道消息的能力。西方媒體似乎不相信中國發布的信息,盡管沒有證據表明中國故意放假消息,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他們對我國的刻板印象。西方與中國媒體在這一點上的你來我往,反映出當下的文化焦慮。任何人都想占據輿論高點,爭奪話語權,獲得國家層麵上的身份認同。

這篇文章,有意思之處在於最後一段:China is considered a leader in the business of launching satellites, but analysts say it is still years behind the United States.(分析師稱,中國商業用途衛星發射距離美國還有很多年)。這段話可以用丁允珠的“麵子協商”理論進行解釋。在一切需要溝通交流的場合,人們都試著維持和協商麵子。美國也不例外。文化變動性、個體水平的變動、環境和情境的變動都會影響成員以什麼麵子表情示人。此番話可以解釋為由他者引導的自我導向性保留麵子。美國作為低語境國家,追求的是消極的麵子,即挽回麵子,留麵子。所用語言也很直接“behind years”雖然這也有對事實的客觀陳述,但也暗含了一定意味:美國民眾不用擔心,別人還很難超越我們。相比較西方媒體而言,我們更是以一種含蓄的方式“要麵子”:鋪陳飛船運行良好的場景、外媒一致祝賀讚賞、官方人士解釋先進科學技術的應用、領導講話稱讚這一舉動具有重大意義。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四個小點也是此次《人民日報》勾勒的框架。

三、女權、擬態環境和語言偏見

對於女性關注之高,我們可以用文化差異的第四個維度——男性度與女性度進行解釋。對於男性社會,居於統治的是男性氣概,如自信武斷,女子則相反。因此,一個女性出現在航天上,則曆來稱為焦點。雖然《人民日報》沒有過多報道,但是隨後都市報的大量跟進,也毫無疑問的顯示出中國和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一樣,仍是以男權為主導。

從5篇《人民日報》對港媒和外媒如何看待“神九飛天”的報道中,我們不難發現,媒體正在營造擬態環境。港媒選取的是《大公報》、《文彙報》,而外媒中也是選擇了幾家大型通訊社如美聯社等,多次提到非洲媒體、沙特、印度等。中國媒體的信息選擇顯然具有目的性和過濾性。

“話語的抽象程度與群體間的語言偏見”理論告訴我們在群體間交往的語境下,當遇到與關涉內外群體的預設觀念不一致的信息時,語言的使用體現著刻板印象的痕跡。當描述一個內群體成員的積極行為或外群體成員的消極行為時,人們往往使用更為抽象的語言;當描述一個內群體成員的消極行為或外群體成員的積極行為時,人們則使用更加具體的語言。《紐約時報》對神九的報道,使用具體的語言諸如數字、動作等詞語積極描述飛天行為;涉及對國家信息不透明等方麵的批評時,則使用描述性語言,少有動賓結構。

參考文獻

①陳陽,《框架研究:一個亟待澄清的理論概念》,《國際新聞界》,2007(4):4

②潘曉淩、喬同舟,《新聞材料的選擇與建構:連戰“和平之旅”兩岸媒體報道比較研究》,《新聞與傳播研究》,2005(4):56

(作者: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新聞學本科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