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獨立紀錄片的相關研究綜述(1979—2012)(1 / 2)

中國獨立紀錄片的相關研究綜述(1979—2012)

調查研究

作者:李琴琴

【摘 要】筆者在中國知網上以關鍵詞“獨立紀錄片”進行搜索,共搜到文章共267篇,提取了34篇學術論文作為研究樣本。本文通過對這些研究樣本進行分析,初步呈現我國獨立記錄片的研究概況。

【關鍵詞】獨立紀錄片 新紀錄運動 DV影像

筆者在中國知網上以關鍵詞“獨立紀錄片”(1979年—2012年)進行搜索,共搜到相關文章267篇。對這些研究成果做了簡要的梳理和篩選之後,提取了34篇學術論文的研究樣本,並參考了四本關於中國獨立紀錄片的專著,這四本專著分別為呂新雨的《紀錄中國——當代中國新紀錄運動》;梅冰和朱靖江主編的《中國獨立紀錄片檔案》;曹愷的《紀錄與實驗:DV影像前史》;朱日坤和萬小剛合編的《獨立記錄:對話中國新銳導演》。對這些研究樣本進行初步分析之後,大致可以將其分為以下兩大類:

一、對中國獨立紀錄片的縱向研究

1、中國獨立紀錄片發展的階段性

一般認為,吳文光的《流浪北京》(1990年)是中國獨立紀錄片的開山之作。中國礦業大學文學與法政學院胡雅麗、馬晶晶、吳紅宇的《中國大陸獨立紀錄片的特點》一文認為,中國獨立紀錄片發展主要有以下三個階段:誕生-1988-1993年,主要有吳文光、溫普林、蔣樾等人早期的“紀錄”行為;發展與探尋-1993-1999年,1993年參加山形電影節後,中國的獨立紀錄片開始有機會接觸到國外的紀錄片,1994年張元和段錦川拍攝了《廣場》,1995年蔣樾拍攝的《彼案》,1996年段錦川拍攝的《八廓南街16號》,1998年李紅拍攝的《回到鳳凰橋》(曾獲1997年山形電影節“小川紳介”獎),1999年張元拍攝的《瘋狂英語》;蓬勃興盛-1999年以後,2000年雎安奇拍攝的《北京的風很大》,2001年9月下旬,首屆民間獨立影像展在北京電影學院舉行。

2、中國獨立紀錄片的短期作品

這類文章主要選取一個較短時間段,較具有典型性的多部獨立紀錄片作品,多是作為獨立影像展的選片評論,如在南京舉辦的中國獨立影像年度展(CIFF)。文章多以感性的評論,對中國獨立紀錄片進行階段性的梳理。

曹愷的《獨立紀錄片的多進程語言軌跡及其微政治屬性—CIFF8紀錄片選片導論》一文中說:“在經曆了‘直接電影’近15年來矯枉過正的觀念與樣式洗禮之後,中國獨立紀錄片的創作在語言風格上已經逐步形成了多方向性的自由趨勢。”該文章選取了多部CIFF8紀錄片選片,並對這些獨立影像在語言風格上進行了不同的劃分,例如“對原始素材的直接挪用,無剪輯點(隻有開關機點)的‘原聲紀錄’。”劃分所舉的例子是吳昊昊一係列以“KUN”為標號的作品;“具備某種說明文的性質,通常被稱作為‘科教片’,包含科學誌教育誌、地理誌、民俗誌等各個方向,其中民俗誌是人類學的影像記錄方式之一。”

二、對中國獨立紀錄片的橫向研究

同濟大學傳播與藝術學院副教授黎小鋒在《紀錄片,請少些功利》中劃分了中國當代紀錄片的兩股主要力量:一是以電視台紀實欄目為平台的體製內紀錄片;一是以自籌資金為主或與電視台、機構聯合製作的體製外紀錄片。這種分法反映了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當下紀錄片的兩種不同發展方向,正如魚愛源的《關於中國當下紀錄片》中所闡述的:關於中國當下紀錄片,是以兩種不同方向進行的,一個稱為“新紀錄運動”,一個稱為“電視紀錄片運動”。

1、中國獨立紀錄片的創作者

這類文章一般通過與創作者的深度訪談,其中訪談涉及作者的影像創作目的、創作曆程、創作思想的變化等,以此來對其作品進行個案解讀。文章選取的創作者有吳文光、林鑫、賈樟柯、杜海濱、黃文海、趙大勇、李京紅等,不僅涉及了第一代中國獨立紀錄片作者,還有新階段的作者及其作品。

法國電影製片人、電影藝術家杜阿梅的《黃文海的個人獨立》回顧並分析了黃文海於2009年之前的作品及創作曆程,認為他的作品在從懷斯曼式的紀錄電影風格朝更為自由的影片形式的轉變。黃文海作品中所表現出來的帶有“作者性”的美學意義上的“獨立”而非僅僅是與體製相對的“獨立”是杜阿梅更為看重的品質。

2、中國獨立紀錄片的個案分析

自2003年DV技術普及之後,中國獨立紀錄片迎來了新的發展契機。暨南大學研究生李曉彩的碩士論文《:DV物語中的底層女性》以DV紀錄片《姐妹》為分析對象,試從外部研究和內部分析入手,站在中國獨立紀錄片發展史的角度,分析DV的嬗變與獨立紀錄片影像聚焦的轉移。

3、中國獨立紀錄片本身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