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借助媒體平台 實現公民訴求(1 / 3)

借助媒體平台 實現公民訴求

調查研究

作者:楊育彥

【摘 要】廣電市民監督員對政府行為實行監督、對社會熱點問題開展督查,借助媒體平台,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見。這種種表現,事實上是一種公民意識的體現,他們通過這種途徑來實現自己作為公民的各種訴求。

【關鍵詞】媒體平台 公民訴求 市民監督團

2011年5月,溫州各大媒體出現了這樣一則招募啟事:“轉型發展、破難攻堅、七大行動、全民動員,溫州廣播電視傳媒集團5月再次重磅出擊,成立破難攻堅七大行動‘廣電市民監督團’。哪家單位工作不力、哪個環節進展緩慢、誰在阻礙工程項目推進、誰的工作方法切實有效?監督團將定期開展主題督查活動。歡迎熱心市民報名參加。”

消息發布僅一周,就有上百位熱心市民前來報名。5月26日,100名熱心市民成為首批“廣電市民監督員”。幾個月後,報名人數擴大到近千人。2012年4月26日,在全市各縣(市、區)、在溫高校成立19個分團,監督員總人數達3000人。2013年又相繼成立了安監分團、質監分團,分團數量追加到21個……

兩年來,廣電市民監督團對阻礙城市建設的“攔路虎”、“絆腳石”進行曝光,對市民反映強烈、政府部門辦事不力的城市建設亂點、社會熱點問題開展督查,監督相關責任部門有效開展工作。經統計,截止2013年4月底,大小規模不一的督查活動達到382次,參與人數8628人次,平均每兩天開展一次活動。在督查的300多個案例中,90%以上得到落實或有明顯進展,100多個案例得到圓滿解決,受到了浙江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的充分肯定。在浙江省新聞戰線開展的推進更大主題報道創新活動專項評選榮獲“策劃創新獎”。

浙江省委常委、溫州市委書記陳德榮對廣電市民監督團的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加大輿論監督的力度,發揮好“市民監督團”的作用。市民監督員在民間更是得到熱評甚至追捧,由於監督時身穿統一的黃色製服,被老百姓愛稱為“黃衫軍”,還編成了順口溜:哪裏有“黃衫”,哪裏見曝光。每天都不斷有人申請加入隊伍,各分團力量進一步增強。“市民監督團”同時也成為溫州市委宣傳部和溫州廣播電視傳媒集團的一張“金名片”,不斷有外地宣傳部門、新聞媒體專程來學習、取經。

那麼,這些監督員都來自哪裏?有著什麼樣的身份?他們參加監督團的動機和訴求是什麼?這些訴求到底實現得怎麼樣?筆者對廣電市民監督團市直屬分團,也是全團中最核心的這支300人的主力軍展開調查分析。

一、廣電市民監督員的人群結構

筆者以廣電市民監督團直屬分團300名成員填寫的報名資料作為樣本,對監督員的人群作簡要的歸納和梳理。

經統計,廣電市民監督員的平均年齡為36.22歲。從年齡推斷,他們大部分人應該出生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在這個年代出生的人,基本上是在八、九十年代接受教育,社會責任感較強。如今30多歲的年齡,往往已經經濟自立,在社會上有了一席之地,有一定的社會閱曆和家庭責任感,看問題開始比較客觀、全麵了。

相對來說,男性更加關注社會、熱心參與社會公共事務。廣電市民監督團的主力軍300人當中,男性占241人,女性59人。學曆一項顯示,大專以上學曆的人數占62.2%,他們來自於不同學科,法律、財經、外語、計算機、藝術等等,差不多涵蓋了80%左右的學科。這說明大部分的監督員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並具有一定專業知識背景。他們當中有來自基層的社區幹部、企事業單位員工、律師、教師、醫生、大學生、私營企業主、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網絡版主、宗教界人士等等20多種不同身份,涉及41個行業。由此可以看出,這是屬於一支異質結構的團體。異質團體適合於完成複雜的工作,因為在該群體中“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樣有利於複雜問題的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