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突發事件中政務微博的語言運用與社會關係重構(1 / 3)

突發事件中政務微博的語言運用與社會關係重構

調查研究

作者:汪青雲 艾鑫

【摘 要】以“9·18”保釣遊行事件為例,基於新聞宣傳三因素的劃分考量,將政務微博語言分為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傳之以知,旨在通過梳理其表征,揭示語言潛藏的社會關係中宰製、協調及服務關係,以期為政務微博的運營和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政務微博 突發事件 語言運用

伴隨微博技術的發展,政務微博的開通不失為政務公開、信息互動的嶄新平台,黨的十八大報告中亦力證其重要性:“要更加注重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截至2011年12月10日,在新浪網、騰訊網、人民網、新華網四家微博客網站上認證的政務微博客總數為50561個,其中黨政機構微博客32358個,黨政幹部微博客18203個。①政務微博的內容由於局限在140字左右的語言空間內,如何合理地運用語言並達到最佳傳播效果成為難題。而目前,諸多政務微博的語言表述中存在語義建構缺位的問題,不僅易使受眾誤解、滋生歧義,而且阻隔政務人員與網民的溝通,甚至影響政府公信力的塑造。作為網絡政務形象的代表,政務微博是否能在新媒體中嫻熟地展現政務風貌,良好地引導網絡輿情,從容地應對突發事件,在當下顯得尤為重要,如本次“9·18”保釣遊行事件,正是凸顯政務微博實力的佐證。

2012年9月,日本公然宣稱將釣魚島“國有化”,以購買的形式將中國的固有領土分割,引發愛國人士的憤慨。在9月18日,全國各地紛紛舉行“保釣”遊行示威活動,隨後,各政務部門對於該次突發事件予以回應。據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統計,從9月15日0時到9月16日12時,北京、上海、成都、長沙、南京、廣州、深圳等地政府新聞辦和公安係統通過官方微博表態,呼籲和支持民眾理性和平地表達愛國訴求,同時強調對各地出現的打砸搶燒等違法犯罪行為,將嚴肅查處。官方微博這種及時、主動的介入,贏得了輿論的好評。②同時,《2011年新浪政務微博研究報告》顯示,語言文風問題已成為政務微博中最嚴重、最常見的問題。回溯中國新聞發展曆程,自2011年8月由全國新聞戰線組織開展的“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提倡“短、實、新”,反對“假、長、空”,著力轉變思想作風、工作作風,著力提高針對性實效性、親和力感染力。故此,本課題具有切實的時代意義和應用價值。

筆者選取10個省會城市(含直轄市、經濟特區)的25個政務微博(新浪網)進行目的性抽樣,采用內容分析法,對研究對象的信息內容進行統計分析,歸納總結。本文以25個政務微博為研究主體的原因在於:①接近性,以本事件輿情湧動和民意訴求表達較為強烈的地區為主;②權威性,結合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就本事件監測各政務微博發聲的實時數據彙總;③全麵性,相較於其他政務微博,本次選取中考量到政府新聞辦、文明辦、共青團、公安、交警、政法等多元化的發聲平台,截取其從2012年9月15日0時至2012年9月20日0時發布的529條微博作為分析樣本。

援引新聞學中的宣傳三元素——道理、感情及事實作為理論參考③,結合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胡泳談及的政府微博三原則:直麵評論;請講人話;結果為上④,本文將研究對象的表現形式劃分為三大類:曉之以理類、動之以情類、傳之以知類,並以此剖析其語言運用背後的社會結構變化,反思其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意見。

一、對我國政務微博現狀的分析

統計顯示,曉之以理類共288條,占54.44%,“理”是指理性,采用理論觀念、政治主張、倫理道德、法律法規等社會既定或約定俗成的標準,表現為政務微博在應對突發事件中的直麵評論;動之以情類共104條,占19.44%,“情”是指情感,通過抒發內心的真情實意,用心理接近性的人性化、人情味的方式縮短距離,善於在突發事件中營造情感共鳴;傳之以知類共137條,占25.44%,“知”是指事實,在傳播中具備真實性、時新性、重要性、貼近性及典型性等信息特征,能夠成為思想塑造、觀點支撐的基礎,突發事件中以政務信息公開,職權行使為主,旨在維護社會穩定。接下來,筆者將結合圖一詳細闡明各個類別的組成和表征:

1、強化宰製關係的曉之以理類

該類文字精簡,態度鮮明,語氣堅定,多用祈使句,輔以排比、對比等修辭手法。立足說理,善用文字直接呼籲,在突發事件中最為直接地表明政府態度。鑒於祈使句旨在要求對方做或不做某事,一般分為表示命令、禁止性和表示請求、勸阻性。結合圖二分析可知,法律、國家及個人評價標準使用較為頻繁,命令式語態居多,揭示出政務微博話語體係中的宰製關係,而社會期許等勸阻式語言被弱化使用。從批判語言學的視角出發,語言使用的差異來源於語言使用者權利或是地位上的差異,語言不僅傳達權利差異、並強化差異。⑤政務微博,作為政府信息平台,當下仍呈現出較強的輿論控製力和宰製話語權的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