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對我國政務微博語言形式運用的建議
綜上所述,本次“9.18”保釣遊行事件中,政務微博語言形式可歸納為三大典型類別:曉之以理類、動之以情類及傳之以知類,三者相輔相成,辯證統一,貫穿於整體事件,體現出政務微博在突發事件中對公眾輿論的引導力量。在此框架之下,政務微博可依據不同的職能定位調整具體的內容設置,亦可根據具體突發事件的情況具體使用語言。筆者就三種不同類型,針對性地提出三點使用建議:
第一,就曉之以理類,適用於事件的初始階段。①類分信息,可以采取“#話題#”或者【標題+序號】(插入不同的符號)的方式對不同內容進行區分,便於雙向閱讀與查找;②簡化信息,數字的輸入盡可能采用阿拉伯數字的形式,而繁瑣的人稱或是地名可以適度地采取簡稱或是代稱注明,避免重複和贅述⑧;③整合句式,多使用短句,簡明扼要描述,規避使用長句和添加過多的修飾詞。不僅可以讓受眾第一時間抓住重點,而且能夠簡潔的分解內容,能對碎片化的閱讀起到分擔作用。此外,在突發事件中,政務微博在對其他微博“二度使用”時,需先鑒別微博原內容的真實性和合法性,斟酌可否進行二次傳播;在轉發或評論時需樹立自己的態度和立場,用自己的語言重塑微博信息;之後及時跟進輿情反饋,全麵把握突發事件的進展。
第二,就動之以情類,適用於事件的高潮階段。①語氣需誠懇,多采用尊稱或敬語,平等與網民對話,尊重網民的話語權表達;②應當及時、有效地疏導不安情緒,傳達社會的正麵能量,向受眾迂回地傳輸主流價值觀取向;③語言靈活多變,活用百姓用語和網絡用語,拉近彼此距離感;④熟悉並掌握微博使用技巧,豐富網絡語言表述,可添加各種表情、圖片、音樂和視頻等,拓展有限的閱讀空間,滿足網絡讀圖時代的多維度需求。
第三,就傳之以知類,適用於事件的中後期。①遣詞具體、通俗,符合大眾閱讀需求,規避專業化、學術化、抽象化的字詞;②客觀謹慎,多采用中性化、中立化的語言,忌武斷、絕對,情緒化和隨意化語言;③精確描述已掌握的情況,公布的人名、地點、聯係方式須真實,精確數字、日期、百分比等易模糊的點,規避約數;④采用倒金字塔模式的敘述結構,盡量避忌單向告知的發布形式,呈現出的語言文字應當具備完整性和權威性,能夠歸納出政務部門對突發事件的處理精神。
結語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喻國明認為,政務微博不應是單向性的傳播,其對於政府自身的應對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光靠過去的應對模式是不行的。“微博給我們帶來的不僅是一種新的溝通方式,更是整個社會關係、遊戲規則、社會生態的改變,政府必須改變觀念,適應微博帶來的新遊戲規則。”
本文通過對“9·18”保釣遊行事件中政務微博的發聲情況進行係統梳理和分析,形成對當下政務微博語言表達的幾點意見。政務微博,作為政府的新型喉舌,突破以往媒體單向介入式的宣傳形象,切實通過網絡積極參與並構建社會。微博140字左右的語言,傳達的不僅是資訊內容,更是彼此的信任和互動。2012年,政務微博延續了2011年微博元年的良好發展態勢,各地政務部門不僅積極開通微博,而且越來越多的政務微博走進公眾的心中,這對於建構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以及公眾行使“微博問政”權利,主動參與國家政務探討議題,有著深遠的影響和意義。
參考文獻
①《2011年中國政務微博客評估報告》[R].國家行政學院電子政務研究中心,2012-2
②《2012年第三季度新浪政務微博報告》[R],新浪微博,2012年10月
③李良榮:《新聞學導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2-45
④胡泳:《政府微博三原則》.[2012-
10-10].http://view.news.qq.com/a/
/.htm
⑤Fowler,Roger and Gunther Kre-
ss:Critical linguistics.1979:194-195,轉自翁秀琪,《批判語言學、在地權力觀和新聞文本分析:宋楚瑜辭官事件中李宋會的新聞分析》,《新聞學研究》,1998-7
⑥杜瑩傑,《召喚結構、期待視野與陌生化的藝術開拓》[J].《北方論叢》,2009(1):13-16
⑦《2011年新浪政務微博研究報告》[R].人民網輿情監測室,2011-12
⑧竇含章、李未檸:《政府如何開微博》[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2:95-96
(作者單位:均為江西師範大學傳播學院)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