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次雙重角色的嚐試(1 / 2)

一次雙重角色的嚐試

藝廊回聲

作者:彭芙蓉

幾乎所有看過劇作家劉達剛先生創作的黃梅戲《孤山媽祖》的觀眾,沒有人能準確定位這是一部什麼劇。黃梅戲《孤山媽祖》說是神話劇也對,說是民間故事劇也不外行,兩者兼有之。劇中女主人公媽祖林默娘亦神亦人,既有海神媽祖的一麵,又有民間女子林默娘的一麵,這無疑對劇中媽祖的扮演者提出了挑戰。

黃梅戲《孤山媽祖》是根據宿鬆縣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小孤山傳說”為題材來進行創作的,是縣政府為推進文化旅遊,打好宿鬆黃梅戲、小孤山兩張名牌而精心打造的,也是參加第五屆中國安慶黃梅戲藝術節展演的作品。在劇本初稿的評審會上,就有不少專家建議劇中媽祖由我飾演。我得到這個消息,心中一陣竊喜,能演上小姑娘娘(當地對媽祖的俗稱),對每一個黃梅戲女演員來說是求之不得的事。但當我拿到劇本看完後,內心又十分忐忑。因為劇中人物媽祖是一個雙重角色,既是神又是人,演員既要塑造好海神媽祖的形象,又要塑造好少女林默娘的形象,在一本戲裏同時要演好兩個角色,的確不容易。

媽祖原名林默娘,出生於福建莆田湄州島,是南宋都巡檢林願之幼女,又名林小姑。相傳她出生時不哭不鬧,直到三歲開口說話,所以林願取其名為默娘。林默娘天資聰穎,十幾歲時能觀天象,預測天氣變化,漁民出海聽她的指揮就能保平安,她死後漁民把她當神祭拜,以祈出海平安,後來逐漸演變成海神媽祖。我國東南沿海包括台灣的百姓乃至東南亞國家的華僑都非常信奉媽祖。宿鬆小孤山(俗稱小姑山)屹立長江之中,一峰獨立,孤柱擎天,南岸與江西彭澤縣澎浪磯(俗稱彭郎磯)隔江相望,“江流至此湍流如湃,海潮不得上”。故又稱“海門第一關”和“海門山”。半山建有啟秀寺(俗稱小姑娘娘廟),供奉小姑娘娘。小姑娘娘廟是長江流域乃至內陸唯一的供奉媽祖的神廟。

小姑與彭郎的愛情故事由來已久,曆史上文人墨客多有題詠,尤其是蘇軾的《題李思訓長江絕島圖》一詩中結尾兩句:“舟中賈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借用民間傳說,浪漫飄逸,更讓“小姑與彭郎”的故事廣為流傳。黃梅戲《孤山媽祖》的劇情就是演繹小姑與彭郎的愛情故事以及展示媽祖的大愛無疆。

神話《孤山媽祖》劇情講述的是很久以前,長江江底有一地下河道直通東海,東海高,江底低,長江下遊宿鬆一帶百姓經常遭受水患之苦。百姓的疾苦感動了玉皇大帝,他把犯了天條的雷池龍君嘯天龍幻化成一座孤山,鎮壓住長江之中的海眼,此山便是海門天柱小孤山。經過無數個日出日落,星換鬥移,嘯天龍聚日月之精華,由造福蒼生的龍君,經此劫難後變成了龍妖,起身飛天,小孤山裂,海門洞開,宿鬆一帶又成了汪洋大海。就在小孤山底海眼洞開之日,恰是媽祖在東海為救海難,離身飛天之時。媽祖留下的真身——林默娘的驅殼,在東海海浪中飄浮,結果被神魚簇擁著,從東海在海潮的作用下飄到了長江小孤山腳下,全劇以此開篇。接下來便是彭郎救起媽祖真身,媽祖東海救難後,經神魚指點,尋找真身;嘯天龍、蛇精胭脂化裝成和尚、尼姑企圖騙取媽祖真身;媽祖尋到真身後,身魂合一;媽祖歸身變成為民間少女林默娘,見到彭郎似曾相識,相互愛慕,兩情相悅;因海門大開,嘯天龍、蛇精胭脂播灑毒雨,禍害百姓,為救蒼生,媽祖再次靈魂出竅,飛天取甘露化毒雨而離身;小孤山邊彭郎率百姓保護媽祖真身;媽祖到天庭求來甘露避免了一場災難;嘯天龍在媽祖的感昭下,願意將身填海門,但因其已不是真身,堵不住海門,要填海門,隻有真神之身,媽祖為救蒼生,舍棄愛情、親情,獻出自己的真身,填堵海門。

盡管劇情離奇怪誕,但全劇主線清晰,從彭郎“救身”(媽祖真身)、媽祖“歸身”、媽祖飛天“離身”、嘯天龍“騙身”、百姓“護身”、到最後媽祖“獻身”,環環相扣,強烈的衝突懸念,濃重的抒情色彩,以及悲壯的結局為我飾演媽祖林默娘這一雙重角色,提供了廣闊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