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場景類暴力符號。碎玻璃、牆上“DEATH”的塗鴉、血、火光、烏鴉等都可以算作是場景類暴力符號,拋開電影的情節來看,滿地的碎玻璃,牆上用血紅色塗鴉的“DEATH”,燃燒的體育場的熊熊大火,還有樹枝上棲息的黑烏鴉,這些足以渲染出一種恐怖陰森的氛圍,為電影當中的打鬥環節和暴力場景起到了烘托的作用。同時,象征著死亡的烏鴉和牆上塗著的“DEATH”,使影片帶有死亡氣息的血腥味。
(2)武器類暴力符號。刀、槍、棒等武器都可以算作是武器類暴力符號。在現實生活當中,這些都是校園生活中的“違禁品”,可是在電影中的高中校園,暴力武器沒有被禁止。這些不良少年不僅會動用刀、槍等暴力武器,甚至連桌椅板凳都會成為臨時的武器。這些武器類的暴力符號,也體現了電影的暴力氣息。
在這些場景、武器類暴力符號的渲染和烘托下,加上導演快節奏的動作剪輯,配合著激情熱血的搖滾音樂,給觀眾呈現了一場“暴力”的視覺盛宴。
2、日本的“暴力美學”
“暴力美學”主要指作品中對暴力的形式主義趣味。與“暴力美學”相關的一類影像的共同特征,是把暴力或血腥的東西變成純粹的形式快感,主要發掘槍戰、武打動作、殺戮等暴力場麵的形式感,達到刺激視聽的效果。⑤每當人們提起《熱血高校》,腦海中首先會浮現出的場景就是一群痞痞的不良青少年,在充滿彩色塗鴉的校園裏麵打鬥的場景。富有視覺衝擊力的快節奏動作鏡頭,配合著搖滾風格的樂隊歌曲,給觀眾帶來了強烈的視覺震撼。電影《熱血高校2》是一部日本的青春暴力電影,但是很多人認為它並不符合純粹的“暴力美學”,它不僅僅追求不良少年打鬥的暴力形式感,更多的是通過不停的挑戰和爭霸,來揭示一些更有內涵的主題。雖然粉飾過的暴力橋段撐起了這個電影,但是《熱血高校2》並不是純粹的為了暴力而暴力。
《熱血高校2》並不是一部校園暴力電影。因為在這裏並沒有欺壓者和被欺壓者。每一場決鬥都是單純的決鬥,他們不僅僅在拳頭中尋找誰更具備稱霸的條件,還把對於生活和未來的迷惘摻雜到了打鬥當中。影片結尾的那句“比起被蒙上眼睛不知該飛向何方的小鳥,我更情願自己是一隻坦率的烏鴉”。意思就是說,和社會上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相比,這場與世隔絕的校園爭鬥,似乎更加純粹,更加具有江湖的味道。
高中對於男生而言,無疑是最容易打架的年紀。處在青春期的他們,荷爾蒙分泌過剩,正要從“男孩”轉變為“男人”,他們不見得知道自己為什麼狂躁,隻是空有一身熱血,卻要在教室裏麵埋頭苦讀。《熱血高校2》給青春期的大男孩們心中躁動的血液一個宣泄的出口,在電影當中沒有節製的暴力讓他們心中的衝動發出震撼的聲響。《熱血高校2》是導演在用暴力宣泄青春,這場大男孩們的戰爭是單純的,不摻雜著金錢,不摻雜女人、物欲,沒有人玩心計,是一場純粹的力量的較量。參加這場戰爭的男孩都是一個個想要奪得最高榮譽的武士,打架是他們內心最原始的衝動,他們所有的問題都能用拳頭來解決。這群看似愛打架的男孩們,他們並非真的喜愛暴力,而是因為放不下心中的夢想。電影中的熱血男兒一次又一次倒在了血泊當中,卻一次一次掙紮著堅強站了起來。在觀眾看來,他們看到的更多的是男孩們身上那份對稱霸夢想的堅韌,以及他們身上迸發出的熱血青春。在影片的末尾,展現了芹澤要走向社會的迷茫,而不管是情商還是實力,芹澤都是鈴蘭真正的老大。那麼當他走向社會,他會不會仍然是那個靠自己的魅力當上的“百獸之王”。這群熱血純粹的大男孩們,在社會的洪流當中,將要何去何從,他們的心中是否還會擁有對鈴蘭稱霸的夢想的執著,他們是否還會堅持當初的鈴蘭信念。力量,與肮髒的心計無關。
參考文獻
①②胡正榮等:《傳播學總論》,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84-85、168-169
③郝建 ,《“暴力美學”的形式感營造及其心理機製和社會認識》,《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5(4)
④王紅,《我國電視劇中暴力鏡頭掃描》,《記者搖籃》,2004(12)
⑤吳茜,《淺析動畫中暴力元素對青少年的影響》,《美術教育研究》,2012(17)
(作者: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2012級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