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與原生態的淳樸聲音
藝廊回聲
作者:王玲玲 李東標
【摘 要】同期聲是紀錄片在影像表現之外的重要表現形式,民族學影像《玉扣紙》作為一部試圖還原原生態造紙工藝的紀錄片,在同期聲的處理中具有獨特魅力。環境音響、人聲與歌謠從不同方麵,共同建構了一個立體的造紙場景,也展現了造紙人原始淳樸的生活狀態,完成了作者的內容表達。
【關鍵詞】紀錄片 《玉扣紙》 同期聲 藝術表達
紀錄片,以現實生活的原始內容為基本素材,真實地記錄了人類社會生活。在紀錄片中,聲音不但能夠還原現實生活,再現真實世界,還能承載一部分評論功能。
鬼叔中的紀錄片作品《玉扣紙》,片長47分鍾,拍攝了福建寧化最後一家土紙寮手工造紙的情景。玉扣紙為閩西北寧化一帶傳統手工造紙。“玉,稱其潔白光潤,土紙中上品。扣,為昔時計量,一刀二刀之意。”①清代長汀學者楊瀾說:“其用力艱而成功薄,巧心勞手,百工之事,此為最矣。”②而福建省古代竹紙獨盛,影片以沉穩樸實的畫麵,紀錄了玉扣紙的生產過程,向大眾展示了玉扣紙的生產工藝和原生態場景。而其中對同期聲的處理,簡潔有力獨具特色,為影片增添了樸實與凝重的色彩。
本文擬從三個方麵來分析影片的同期聲:環境音響,人聲,歌謠。人聲為影片中工人工作與日常生活話語,歌謠是工人在繁重的勞動時所唱的小調,屬於人聲範疇,但由於其具有很強的獨特性,故而單獨列出。
一、豐富質樸的環境音響
大多數的聲音在影視藝術作品中都起到了直接參與敘事的功能,同期聲對於紀錄片敘事效果的呈現更是有著獨特的作用。《玉扣紙》中,環境音響在同期聲中占有很大比例,作者有意降低了人聲出現的頻率,讓環境音響貫穿始終。
1、環境音響成為敘事線索的一部分
聲音在敘事效果的呈現上,表現在諸多方麵,如聲音與敘事視角、敘事時間、敘事空間、節奏的控製、隱喻的表達等。《玉扣紙》的環境音響中,出場最多的是各種水聲,在建構場景的同時,也成為了貫穿影片始終的聲音線索。
在《玉扣紙》的開頭,音樂與同期聲先於影像出場,讓觀眾去想象和尋找發聲者③。觀眾能聽到水聲、燒柴聲,還能聽到工人從池子裏撈東西,此時聲音成為影片開頭唯一的感官來源,觀眾隻能接受聲音帶來的刺激與衝擊。其後,畫麵漸隱出淡紅色的剪影,工人重複著單調的動作,腳下踩踏出“咕咕咕咕”的聲音,此時同期聲的表現力度,依然超過畫麵成為絕對優勢。
在造紙的許多工序中,人對水發生的動作產生了獨特的聲音。這些水聲富於節奏,充滿了原始性與爆發力,如在踏竹麻、打槽、撇槽工序中,水聲起場,沉重充滿力量,同時帶著咕嚕嚕的水泡聲。在所有的造紙工序中,水聲幾乎從未缺席,磨割紙刀的聲音、刀滑過紙坨的軟膩質感,伴隨攪水聲;在洗焙、幹紙工序中,房間中並無水,但仍能聽到隔壁傳來的攪水的聲音。
即使在室外,作者也有意加入自然界的水聲。如25'35"出現的溪水聲音,婦女戴著鬥笠在溪邊洗衣服;33'14"兩個女孩在門口的角落玩耍,地上彙聚的雨水聲嘩啦嘩啦地流,汩汩的流水聲如一首水聲的樂曲,充滿溫情、力量與爆發力。
2、環境音響與敘事時空
同期聲增強了現場的真實感,把受眾帶入紀錄片所體現的環境和氛圍裏去,達到對真實世界的複原,讓受眾如臨其境。
鳥鳴在影片中經常作為轉場出現,並點明畫麵所處時刻。影片10'06"的一個轉場,音調極高的鳥鳴聲隨著音樂起來,表明了時刻為清晨。10秒以後,音樂逐漸消失,婦女在戶外剝麻,鳥叫伴隨了整個剝麻過程,從開始單調的聲音,到剝麻結束的數鳥齊鳴。接下來的榨竹麻場景中,鳥叫聲音慢慢減弱,成為背景音,粗竹榨竹麻的聲音逐漸主宰了畫麵,鳥叫全部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