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鏡子說”譜係演變下的羅伯·格裏耶
語言·文學
作者:王卉
【摘 要】本文將通過新小說派的領袖羅伯·格裏耶的典範之作《橡皮》闡釋新小說“純物主義”的視覺作用方式,旨在表明,他的創作理論是用冷靜客觀的眼光去觀察事物,捕捉現象世界的直觀映像;但是絕對的寫物主義從不脫離人的知覺而顯現,描寫物時總有人的眼光在看,有思想在審視,有欲望在改變,這是一種“主觀的極端主義”形式。
【關鍵詞】“鏡子說” 視覺 純物主義 主觀
一、“鏡子說”譜係的演變
在古希臘人的觀念中,世界是一元的,神無所不在,不僅是一種神秘的力量,而是存在於一切現實事物之中。希臘人的視覺思維主要體現為美學領域中的模仿,他們使藝術形象隻依賴現實本身,與象征無關。希臘神人同在、神人一體的思想使得希臘人對創造性的想象活動並不關注,而更多再現的是生活中的對象本身,藝術的真實性來自於生活的真實性,藝術和生活水乳交融,兩者並沒有實質上的區別。
柏拉圖認為鏡子隻能從外形上畢肖現實,卻達不到真正的實體。用他的話說“圖畫隻是外形的摹仿”,柏拉圖以鏡子比方來闡明藝術的本質。亞裏士多德不讚成摹仿就是對外在物象的複製或鏡像反映,他認為:“摹仿不是忠實的複製現實,而是自由的處理現實,藝術家可以用自己的方式顯示現實。”
文藝複興時期意大利傑出的藝術家達·芬奇在其論畫的《筆記》中多次用“鏡子”作喻來表現藝術與現實的關係。如“畫家的心應當像一麵鏡子,永遠把他所反映的事物的色彩攝進來。前麵擺著多少事物,就攝取多少形象。而文藝複興時期的‘鏡子說’特別重視對人的刻畫和描寫,師法自然也兼顧人的主體性,主張模仿和創新的統一,從而深化了傳統摹仿論的內涵。”
古典主義時期的“鏡子”式的摹仿則強調“一般的再現”,不著重描寫個體人物的性格,而是對某一種類型的闡釋和表現,對自然的描摹或再現人的激情,突出的是個別中的一般,強調共同性和普遍性,造成人物類型化、單調性的特點。
同樣喜歡用鏡子作比方來闡釋藝術的摹仿或本質的現實主義,創造性的提出現實主義“典型理論”,所謂典型塑造就是以現實生活為基礎,將自然的、分散的生活現象、真實的細節,經過抽象和概括,提煉成一幅統一的、完整的生活圖畫。後來的自然主義藝術家在創作原則上追求現實主義“屏幕理論”,鏡子內涵從“再現說”的自治標準偏向了“模仿說”的他治標準,企圖極力營造一個與現實生活完全相似的幻想世界,也就是“鏡子式”照搬原樣生活。
二、法國新小說“純物主義”
新小說派主要指20世紀50年代初的四位嶄露頭角的作家:羅伯·格裏耶,娜塔莉·薩洛特,托布爾和西蒙。新小說一直在對小說形式進行著新的探索。他們雖然不反對巴爾紮克以來的傳統現實主義小說,但是其徹底突破了傳統小說的規則,作為新小說“客體小說”派的代表,羅伯·格裏耶把對“物”的描寫置於小說創作的首要地位。
1、對傳統小說的革新
以羅伯·格裏耶為代表的法國新小說“視覺派”似乎把西方現實主義主導性視覺模式——“鏡子式”的逼真反映發揮到極點,將自然主義的“屏幕”理想推到極端,即追求一種與現實生活完全相似的非人格化的“純物主義”的現實世界,一種零度狀態的“視像”。為此他們要求排除作者和人物的自我意識,他們的眼睛好比不帶主觀感情的攝影機鏡頭,要求不帶任何主觀感情色彩的語言,即“僅用衡量、界定和限製的視覺性或描繪性的形容詞,冷靜、仔細地去描寫他們視線所及的外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