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心靈的外化——主觀的極端主義
羅伯·格裏耶視覺主義的物本觀,絕對冷靜的對事物進行瑣碎描寫的文體風格,很容易被貶為反人本主義。這是一種誤讀。首先,羅伯·格裏耶並沒有否認人,他明確指出現實主義並非隻是某些作家的專利,在《自然、人道主義、悲劇》一文中,他也申明他並不否認人,他否認的隻是把事物與人類相混淆的傳統人道主義。
他在《新小說》中重申:“書中的每一頁、每一行。每一個字都有人,盡管人們在小說中看到許多‘物’從未脫出人的感應之外呈現出來。”“這似乎是一個悖論:純粹的再現或‘鏡式’地反映外在物,結果卻是物被降低為一種帶有人性的構造物,試圖完全排除人類認識的嚐試卻相反的邁向絕對的主觀性:不存在事物,隻存在對事物的認識。”
在《橡皮》中我們看到作品描寫到的人物一方麵處於那些“無所不能“的經濟政治集團的統治下,一方麵處於機械化,電氣化的物質世界包圍中,隻能感到軟弱無能,無法自主,孤獨煩悶。對物的偏執強調其實是要揭示人被淹沒在“物”的海洋中,人缺乏自主性,麵臨這精神困境,毫無出路;“反映出現代西方社會‘物’對人的擠壓和人、‘物’關係的顛倒。”
因此純“鏡式”的客觀性實質是主觀的一種極端形式。格裏耶自己也宣稱“新小說追求的是完全的主觀性”。這同20世紀普魯斯特、喬伊斯等現代派作家注重心理意識的捕捉,表現心裏內容的隱秘與流動,注重描寫精神上發生的事件是如出一轍的。
結語
筆者認為,格裏耶的小說並不存在純粹的物主義小說,他並不排斥人物的參與,淡化人物的同時並不排斥寫人,寫人的目的是通過人的視覺去觀察物,寫物更加是為了寫人,他並不直接表現人的思想情感,而是暗示在物的充斥中人們的精神狀態。所以通過對物的描寫來揭示對人的命運的堪憂。所以盡管新小說派立意追求純粹的客觀主義,但在一定意義上說,也同樣在表達人類內心深處的主觀感受和意識自覺。這種集“極限的客觀”與“完全的主觀”於一身,正是新小說對傳統小說的繼承與革新,也是其最具價值和影響之所在。
參考文獻
①曾軍著:《觀看的文化分析》[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08
②肖偉勝:《視覺文化與圖像意識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③吳越添:《法國小說發展史》[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
④鄭克魯:《法國文學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⑤張唯嘉,《格裏耶的寫物理論》[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2)
⑥亢西民,《“新小說”的典範之作——讀羅布·格裏耶的小說〈橡皮〉》[J].《名作欣賞》,2001(4)
⑦楊劍,《新小說派對小說藝術的探索》[J].《南京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1994(2)
⑧羅伯·格裏耶,《未來小說的道路》[J].《當代外國文學》,1983,(1)
(作者:中國傳媒大學文學院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