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讀書筆記
作者:貝蕾
【摘 要】在信息技術日益發達的今天,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似乎越來越便利,然而,這些便利所帶來的並不總是交流的通暢。在這中間,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來自於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愛德華·霍爾在其著作《無聲的語言》中,就其切身經曆,將他所了解的文化進行了分層解析,揭示跨文化傳播的意義。
【關鍵詞】跨文化傳播 《無聲的語言》 文化差異
《無聲的語言》是跨文化傳播(交際)學的奠基之作①。而霍爾則被認為是“跨文化傳播(交際)的奠基人”。霍爾為什麼會研究跨文化傳播領域?又是什麼促使他創作了這本書?針對這兩個疑問,筆者從其他學者的研究資料以及霍爾的其他幾部著作中找到了相應的答案。
一、背景介紹
1、霍爾為何涉足該書所屬學術領域
跨文化傳播研究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美國。由於二戰對世界各國都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因此,美國在歐洲實施了“歐洲複興計劃”,即“馬歇爾計劃”;為了拉攏和控製亞、非、拉三洲的國家,杜魯門在1949年拋出了一個“第四點計劃”,即所謂“在技術上援助和開發落後國家和地區的計劃”。
而《無聲的語言》的作者霍爾,正是在1950-1955年期間擔任了“第四點計劃”培訓主任,從此涉足跨文化傳播研究領域;而在此前,盡管不同文化國家之間的交流早已有之,但對於該領域的研究則一直處於空白階段。因此,霍爾擔任“第四點計劃”培訓主任這一契機,為他在新墨西哥、地中海等地進行實際考察和深刻體驗提供了便利,而《無聲的語言》中的實例和線索均取得於此。正是這些實例的展現,才使得人們相信,跨文化傳播也是可以分析和探討的。
2、霍爾創作該書的學術思想來源
霍爾被認為是“跨文化傳播(交際)的奠基人”。而在他之前並無“跨文化傳播學”這一說,那他的這一套學術思想的來源是什麼呢?
(1)文化人類學。文化人類學是霍爾的主修專業,而其在哥倫比亞大學期間,弗朗茨·博厄斯(Fanz Boas)和魯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et)兩位學者的思想對其的影響很大,博厄斯是傑出的人類學家,他首先將語言學引入人類學研究。本尼迪克特是博厄斯的學生,關注的是人類文化和行為模式的差異性。
在《無聲的語言》中,霍爾提到:我無緣深知魯思·本尼迪克特,但他的兩部極具創新精神的著作《文化模式》和《菊與刀》給我們提供了思想典範。②
雖然他並沒有指出本尼迪克特具體給他帶來了影響,但是從其在著作中不斷提到需要“以當地人文化來進行交流”的信息可以看出他對文化差異的重視;此外,霍爾在研究方式的選擇上也采取了本尼迪克特所注重的實地調研法。
(2)語言學。在外事服務學院工作期間,霍爾的不少同事都是語言學者,尤其是與他長期共事的喬治·特雷格(George L. Trager),給他的創作帶了很大的影響。
這在其《無聲的語言》中就有提到:因為語言學的術語太專業、太複雜,特雷格和我就創製了一套新的術語,使之適用於一切類型的交流,包括語言。這些寬泛的術語被用來表示訊息的三個要素:集合、元素和模式。③由此可以看出,霍爾接受了語言學的觀點,將利用它來理解人類的文化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