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從電影《楚門的世界》談媒介責任(1 / 2)

從電影《楚門的世界》談媒介責任

學子論文選登

作者:楊季鋼

【摘 要】本文以電影《楚門的世界》為例,探討媒介構建的擬態環境以及在此環境下人們扮演的媒介角色,指出在當今社會正確發揮媒介功能以及受眾媒介素養提高的重要性。

【關鍵詞】擬態環境 《楚門的世界》 媒介責任

一、《楚門的世界》對擬態環境的詮釋

李普曼在著名的“擬態環境”理論中指出,在大眾傳播不發達的前現代社會,人們的活動範圍十分有限,大部分的知識與信息來自於自己的直接經驗,對外部世界的認識是直接的①。所謂“擬態環境”就是傳播媒介通過對象征性事件或者信息進行選擇和加工,重新加以結構化之後向人們展示的環境。這種加工、選擇和結構化的活動是在媒介內部進行的,通常人們意識不到這一點,而往往把擬態環境作為客觀環境本身來看待。影片主人公楚門從一生下來就成為一檔真人秀節目的男主角,是一個全球矚目的電視“明星”,他生活在人工搭建的巨大攝影棚裏三十多年卻毫不知情。這一切的策劃人就是這檔真人秀節目的製作人,他一手創造了楚門的生活,一個完全虛擬的環境。

二、對媒介的批判,電影的隱喻

1、人們適應了擬態環境

作為被媒介包裹的人們能從《楚門的世界》這部影片裏看到了在大眾傳播日新月異的今天,傳媒已經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並且已經成為他們認識世界的主渠道。特別是隨著近幾年經濟、科技的發展,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質量越來越高,對高新尖的電子產品的依賴性越來越大,雖說網絡營造的媒介是一個浩瀚無垠的知識海洋,正是因為人們可以通過這些高新尖的電子產品迅速搜索到自己需要的資料,於是造成了人對於學問的學不深,學不精,學不透的現象。人們不僅僅是在文化領域被大眾傳媒所局限,甚至連人們的衣食住行都已經被大眾傳媒所操控,也為擬態環境在人們的生活中製造出一個缺其不可的借口。

2、過度依賴媒介

在媒介發展異常迅猛的今天,大多數人都如同影片中的觀眾一樣已經患上了“媒體依賴症”。當影片中的真人秀節目因為楚門的出逃而停播時,全球的觀眾失去了他們生活的樂趣進而覺得生活中少了一點兒什麼。隨著傳播技術的發展,在媒介的覆蓋下信息真正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製,媒介越來越深度的參與到人們的社會生活中,而人們對客觀現實的認識也越來越依賴媒介,人們存在於虛擬環境中卻全然不知。在二十世紀末中國人有了自己的網絡聊天工具——騰訊QQ(1999年2月正式推出),人們通過虛擬世界認識不同地方的人交換彼此的信息(不論信息的真實性)從而打開了虛擬世界的大門,繼而網絡遊戲的出現把虛擬世界簡單的信息交換變成了現實生活中的一切活動,使其可在網絡虛擬世界中實現。

3、媒介需要把關人

當下現實社會中存在著很多不同的價值觀,而這些價值觀念也能通過媒介,把正能量歪曲成負能量,負能量卻被誤解成正能量。通過媒介的價值觀也附加了把關人的主觀意識,無形中個人主觀意識又隨之強加於受眾,《楚門的世界》中製片人的主觀意識牽動著全球觀眾。受眾對媒介所提供的是不是絕對真實的世界並不計較,而受眾總是根據媒介所提供的擬態環境做出反應,把間接經驗信息加之於直接經驗事件上。

1947年,盧茵在《群體生活的渠道》一書中認為在群體傳播過程中存在著一些把關人,隻有符合群體規範符合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內容才能進入傳播的管道。②這也就決定了在傳播中“把關人”的重要地位。在影片《楚門的世界》中,楚門的行為是否可以變化掌握在製片人手中,這也暴露了人性的陰暗麵——窺視心理。把關人如同一位家庭主婦,她具有決定當天全家人吃什麼,怎麼個吃法,食物是否營養搭配均衡的權力,從挑選到烹調所有決定權都在於這位主婦。在信息冗雜的今天,人們更需要有嚴格的把關人進行層層信息過濾而讓受眾獲知事實,但在把關人過濾的同時也必然存在個人主觀意識。

尼爾·波茲曼在談及兒童節目對兒童的影響時說,美國目前最大的教育產業不是在教室裏,而是在家裏,在電視機前,這個產業的管理者不是學校裏的行政人員和教室,而是電視網絡公司的董事會和節目製作人。雖然本文選擇研究對象並非兒童節目但兒童也是大眾中的組成部分,對於電視而言都是受眾。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