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愛國主義
在諸多的研究中,愛國主義與民族主義往往交替使用,沒有明顯的區分。這兩者之間的確有著相似之處,無論是從心理情感的角度,或是從最終目的來看待。但兩者也是具有相當大的差異的。
從概念上來說,民族主義與愛國主義,雖然兩者都存在著對國家強烈的熱愛與高度的忠誠,但從本質上來說,民族主義可以說是愛國主義的變種。16世紀,英語“publike weale”(共和國)和“coun -try”(國家)都直接來自於拉丁語中 “respub lica”(共和國)與“partia”(國家),實際上是被用作“nation”的同義詞。但是“nation”的出現卻並非代表民族主義的開端,而隻是愛國主義的一個篇章罷了,而民族主義實際上是愛國主義的變種或改編。
從本質來說,愛國主義與民族主義主要的區別在於對“他者”的想象。施萊爾馬赫曾指出,愛國主義與恐外症的結合形成了民族主義。愛國主義強調的是對一個群體或者國家的忠誠和熱愛,是一種本身具有的公認的情感。而恐外症是對陌生人,本群體之外的人的抗拒與恐懼。民族主義兼備兩種情感,是一種綜合性的學說,將對祖國的熱愛,對他者的恐懼與排斥都結合了起來。⑤愛國主義更多的是與本國的曆史或將來作比較,與“理想”中的社會做比較;民族主義則更多的是與他國作比較,始終與“他者”相互做關聯,通過與“他者”的比較或貶抑,來達到本團體的積極認同與想象。
二、體育與民族主義
民族主義經過長期的曆史沉澱和發展,早已超越了政治運動的範疇,邁向了更為廣闊的社會場合,無論是國際國內,文化,教育,科技,競賽等等,我們都能越來越多的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民族主義的情緒。體育作為一種社會文化活動擁有民族主義所需要的特質,體育強調競爭,崇拜英雄,涵蓋了民族主義所提倡的英雄主義、榮譽感和犧牲精神, 促成了體育與民族主義你情我願的結合。尤其是國際競技體育, 更激發和調動了情緒,催生出民族情感與民族認同,民族主義這種思想意識始終與競技體育並行不悖。
在國際性的體育競賽中,參賽的運動員都被賦予一種象征和含義,代表著國家和民族,這些運動員在賽場上的表現,往往會演變為國家實力強弱的表現。而現實中,其實每個人都是不同程度的民族主義者,都擁有或濃或淡的民族主義情懷,所以當比賽進行的過程中,一種“同仇敵愾”的情緒悄悄蔓延,大眾的民族自尊心也被瞬間點燃。
中國人自古因體質孱弱被戴上“東亞病夫”的帽子,體育也曾在我國發展得很緩慢。受傷的民族自尊心同體育運動的落後自此結緣。之後,隨著中國在世界舞台上地位的不斷提升,為了擺脫“東亞病夫”這一稱號,“舉國體製”開始確立。至此,體育讓國人的民族自尊心油然而生,而自尊心也促進了體育走向了更為欣欣向榮的時代。所以說,在此背景下,民族主義在體育比賽中尤其是奧運比賽中被刺激的尤為突出。傾注於此的民族情感維護著體育的長久不衰的發展,奧運會就此成了振奮民族精神,喚醒民族意識,增強民族軟實力的一劑良藥,也充當了國人維護民族自尊心的利器。
綜觀中國的曆史和遭遇,重溫那一種沉澱於內心的強國之夢的情結,這種民族壓抑至久的心態,是民族主義得以在中國發展的動力源泉。而中國為舉辦亞運會和申辦奧運會的全民努力已經可以明顯的看到這種運用民族主義的“強國夢”情結的意識動向。⑥通過對中國當下的民族主義的解讀,通過對中國體育這種“國家運動”發展脈絡的梳理,不難發現它其中蘊含的深厚民族主義情感,也很容易理解奧運會所承載的民族主義所賦予的沉重使命。中國的奧運史,似乎正是一部民族主義變遷的曆史,也像中國百年以來的民族主義的一個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