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奧運報道、體育與民族主義的共謀(3 / 3)

三、奧運報道

體育從發展的起始,就注定與媒體締結了難分難舍的因緣。媒體對於體育的推動起到了不容小覷的作用。雖然奧運會是一場國際性的體育盛宴,但能夠直接參與和現場觀看的人,畢竟隻是少數,而它之所以能成為全世界都能分享的盛會,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於媒體的報道,奧運與媒體的關聯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伴隨1904聖路易斯奧運會的舉辦,中國的報紙開始對奧運會有了報道,1909年我國最早的體育期刊《體育界》問世,但由於當時中國正處於民族危機深重,內憂外患的處境之中,對體育的關注可以說是少之甚少。加上當時中國的報紙正處於剛起步的時期,對大眾還不具備一定程度的影響力,所以對奧運的報道屈指可數。直到1932年的洛杉磯奧運會,中國人的身影第一次出現在國際體壇上,媒體以及社會對體育報道的重視度才逐漸有所改觀。1918年,《體育周報》作為最早的全國性體育刊物在長沙創刊,此番便在國內外產生了一定影響。

中國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與奧運會的關係可謂一波三折,而此時的奧運報道也近乎空白。1952年,中國首派40人代表團參加赫爾辛基奧運會,但卻未能趕上比賽。1956年,由於台灣問題與國際奧委會發生意見分歧,中國退出了第16屆奧運會,1958年與奧委會斷絕關係,至此的20多年間,中國都未在奧運會中出現,奧運報道也就此中斷。

直到1984年,中國在恢複奧委會合法席位之後參加的第一屆洛杉磯奧運會開始,中國人可以通過收音機聆聽奧運之音,與此同時,報業與電視的發展也讓人們能夠將奧運盛況盡收眼底。

20世紀90年代,我國媒體的國際賽事報道進入了一個新高度,1992年我國派出112名記者趕赴巴塞羅那對奧運賽事進行跟蹤報道,自此我國便邁入了全程直播奧運的新裏程。2004年到2012年期間,電視、報紙、尤其是網絡的普及,將奧運報道推向了一個全勝的時代。當五星紅旗飄揚在奧運賽場時,每一位中國人都覺得驕傲而自豪,奧運會已不單單是國際性的運動會,而更多的體現著民族精神。獎牌也不單單隻是運動員個人水平的象征,亦成了全國人民的驕傲。中國媒體在體育報道方麵,尤其在奧運報道方麵,都很明顯的帶有濃鬱的民族主義情感。

參考文獻

①[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著,吳叡人譯:《想象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

②馬克斯·韋伯:《經濟與社會(上)》, 北京,商務印書館,1992

③安東尼·史密斯:《民族主義:理論,意識形態,曆史》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

④[英]蓋爾納:《今天的民族主義》,《國外社會科學》,1993(7):28

⑤[英]埃裏·凱杜裏展 著,張明明 譯:《民族主義》,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2:68

⑥蕭功秦,《 民族主義與中國轉型時期的意識形態》[J].《戰略與管理》, 1994(4)

(作者:均為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0級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