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新聞:漫談校園受眾的接受心理
學子論文選登
作者:徐繁 陳蓉蓉
【摘 要】校園新聞宣傳工作者往往為駕馭不了多變的新聞需求而困惑。究其根本是沒有認識到校園新聞宣傳的特點,主要表現在采寫內容死板空洞,編發樣式老套,從業學生記者缺乏熱情,隻為完成上級部門規定的宣傳任務。研究校園新聞心理學,抓住校園新聞讀者的接受心理,才是做校園新聞之道。
【關鍵詞】“玩”新聞 接受心理 校園新聞
我們采寫的校園新聞沒有人看,這是“大數據時代”①校園新聞工作者所麵臨的囧境。
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如何才能把校園新聞做好?如何采寫會讓人眼前一亮;如何才能成為一名優秀校園記者;校園瑣事繁雜,如何將校園新聞寫得有看頭,並能從中抓到好新聞……或許,靜下心來研究一下校園讀者的接受心理,用“玩”新聞的理念從事校園新聞采寫,就可以寫好校園新聞。
用“玩新聞”的理念采寫校園新聞能做到客觀公正,收到預期宣傳效果嗎?關鍵是寫新聞這麼嚴肅的事情,能玩嗎?這樣的質疑也是有道理的,因為我們的校園新聞采寫一直以來都是小心翼翼,不少學校校園新聞還是沿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新聞宣傳思想,整張校園新聞紙上,除了密密麻麻的會議新聞就是學院各月的工作總結以及注意事項,其實,這樣的校園新聞沒人願意看。
主要原因就是,這樣的校園新聞,不好玩。
怎樣讓校園新聞宣傳變成一件好玩的事情?其實也隻有真正仔細研究校園讀者接受心理,才能做好、做活校園新聞,在滿足校園新聞接受心理“求快、求新、求異、求真、求易、求實”②的基本要求後,我們還要以“玩新聞”的理念做好校園新聞的輿論把關與策劃創新,才能讓校園新聞在平淡的校園活動中出新、出彩。
一、“玩”新聞:校園新聞的幾種“玩法”
近年來,微博、人人網、輕博客異軍突起,SNS等社交網絡以其“快捷、新奇、草根”的特點讓校園受眾趨之若鶩,校園“微博控”用百字為校園編織 “圍脖”,人人小站上每天都會有上千上萬的學生在上麵發狀態、曬照片、圈“人人”……幾乎90%以上的校園新聞,“始作俑者”都是這些社交網絡的校園“玩家”,校園傳播進入了“玩新聞”時代。
1、新聞策劃“可玩”
一到三月,雷鋒就“熱”起來了。關於學生“學雷鋒”的報道大概是校園新聞同行最頭疼的一件事。這樣的新聞上麵有宣傳任務,不得不報,派記者去采寫呢,大多是誌願者“撿垃圾”、“扶老奶奶”過馬路之類的事情,以致有人在“3·5”之前在網上發帖:“雷鋒很忙,垃圾很忙,老奶奶也很忙。”
的確,學雷鋒日一到,校園記者出去采訪,舉目所及幾乎全是這樣一幅場景:前麵領導老師開路,便有浩浩蕩蕩的一群群學生集體上街撿垃圾,或者去敬老院、福利所、社保中心等地“學雷鋒”。所以我們采寫出來的校園新聞也幾乎全是一個模子印出來的:“某某學校誌願者走進社區,為環保加分。”“某某學校學生走進敬老院,讓關愛蔚然成風。”這樣的標題在百度、穀歌一搜幾萬條新聞,除了報道關注的地點,人名不一樣,其它像是“通稿”的感覺。
那麼,學雷鋒的新聞可以怎麼做?我們把目光聚焦到“不學雷鋒”的一群團體:學校信息工程專業學生組建“電腦醫院”,利用專業所學,為周圍的居民解決一些專業技術上的困惑。接著,組織校園記者奔赴到各個專業院校,發掘“不學雷鋒”的現象。比如學校常態化開展的校園環保、安全維穩、社區獻愛心、氣象宣傳員、徒步微公益等活動,並配發評論員文章《學雷鋒:從3·5到365》,點中當下不少學校把學雷鋒當成一項硬性任務的問題,認為“學雷鋒不是請客吃飯”,如果不是常態化,不學也無妨。後來,作品被浙江文明網、浙江在線多家媒體轉載列為“學雷鋒”的典範進行宣揚。這樣的反麵“玩”新聞,要求校園記者和編輯有一定的膽識,更考驗編審人員的大肚與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