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玩”新聞:漫談校園受眾的接受心理(2 / 3)

2、新聞采訪“好玩”

校園新聞采訪是可玩的,並且是好玩的。去年1月初,國考和期末考試臨近,作為校園媒體,有責任將這一時段的學生備考狀態聚焦,並記錄下來。煩惱的是,考試年年有,當過學生的人肯定都對考試期間的積極備考了如指掌:早上6點沒到,圖書館、食堂裏就人滿為患,不少學生幾乎一學期沒看的書籍全在這幾天看了。

這樣的備考新聞與圖片可不可以刊發?我們當時意見發生了分歧,一部分人覺得這樣的新聞符合學生的獵奇心態,喜歡看到自己熟悉校友不常見的另一麵,富含“笑點”,新聞刊發後“賣點”很大。但另一部分人覺得,這樣刊發雖然很好玩,但會損害到新聞當事人的某些利益,比如眾生相中拍到的畸形表情,讓當事人五官形象遭質疑,興趣愛好惹非議等等。更不符合宣傳的初衷,會帶來學生投機考試的負麵影響。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爭議,那是我們對校園媒體的定義過於狹窄,沒有發現“校園人人小站”、“校園微博”等社交媒體信息傳播的優越性,隻是把新聞發布目光牢牢盯住紙質印刷媒體上。後來,我們兵分兩路,把這些“備考眾生相”放到校園人人小站上,讓學生自由交流“圈人”,一時間,人人小站很是熱鬧,校園主流媒體的知名度也大大提高。

那麼傳統紙質媒體麵對這樣的事情,又該怎麼做呢?我們選擇了考試臨近結束時刊發“考場眾生相”,一來不會影響到學生考試,另一方麵,考場上麵被校園記者捕捉到的“新聞事件”可以作為學生考試反作弊的宣傳素材,比如報道各個學院對待作弊處理態度的一塊,我們選用了“考試不是打dota,請不要團隊合作”、“親、作弊處分包郵哦!”等很新潮的詞彙。

3、新聞編發“巧玩”

去年9月,我們在修改校園記者采回來的一篇稿件,說的是學校信息工程學院與多家電子科技企業合作校企合作項目,報道的是一個揭牌儀式。稿子寫得很中規中矩,沒什麼新意。

但這則新聞中有這樣一句話“這些校企培養的大學生,部分大三學生通過學校理論培訓、已經於上個星期五到各自對接的企業進行實訓。”這讓筆者不禁眼前一亮,就是它了。

大四畢業生到相關企業實習的事情每個學校都有,但是大三就開始到企業實習,還是學校大規模地組織學生到企業進行一到兩個月的實戰演練,在浙江省還是創舉,很有新聞點。於是我們再一次進行采寫,又采到了很多的新聞亮點:“這樣的企業實訓在2008年就開始了,隻是規模不大”、“對於大四畢業生、企業老師會協助導師幫其完成畢業設計”、“上課在企業也是以一個班級為單位係統講解,不是盲目跟從老師”……等。

了解到這些情況,我們編寫了《企業考察準員工 湖州師範學院學生實踐課在企業開班》並發表在了《浙江教育報》上,初戰告捷,我們牢牢抓住這條線,並繼續對往屆實訓生進行追蹤,又發現不少學生成了這些企業的各個階層骨幹,對此,我們借勢發力,又在《中國教育報》上發表了《企業吸引準員工 學生考察未來老板》的新聞稿,稿件發表後,被新華網、中國教育信息網,網易搜狐等近四十家媒體全文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