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新媒體視角下民間武術的傳承與發展
學子論文選登
作者:杜賓
【摘 要】民間武術是中國武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民間武術文化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主要來源之一。當前,民間武術的傳承和發展都存在各種局限,傳播和發展受到嚴重的阻礙。伴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與普及,民間武術在傳承和發展上有了新的平台,同時也麵臨著挑戰。扣準新媒體的發展方向,倡導在動漫和網絡遊戲的設計、生產、製作過程中加入我國民間武術的含量,既可以推進民間武術的傳承與發展,又可以為信息和文化產業開辟新的領域,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最終實現雙贏的局麵。
【關鍵詞】新媒體 民間武術 傳承 發展
一、 民間武術的定義、傳承特點及發展現狀
民間武術是中國傳統武術的一個重要分支,它是由民間武術愛好者自行結合逐步形成的一種以身體強健、自我防衛和自我滿足為目的的中國傳統武術的一種,並且源遠流長,分支眾多。中國的武術運動基本來源於廣大的鄉間,在中國的許多地方都有非常出名的武術之村。但不得不提的是中國人的宗法思想極其強烈,中國民間武術往往以村落為小單位存在,家族傳承是民間武術的基本特點之一,並因此在中國民間形成了許多武學世家。例如河南新鄉東古風村經十幾代傳承的少林羅漢拳不僅保留了少林羅漢拳的十二個硬手功,並且經過以杜學良為代表的武術宗師200餘年的潛心研練,發展成為七十二破手,並且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杜門羅漢捶和杜門羅漢陣、旋風陣,杜家也成為當地文明的武學世家。
師承性是民間武術的傳承最主要的特性之一。中國是宗族觀念很強的民族,學生學習一門技藝要經過遞貼、拜師、學藝三個過程。但是民間武術傳承和發展的最主要障礙是中國人重男輕女的思想,隻有直係的男性後代或弟子才會得到武學宗師的真傳。其次,民間武術的傳承也非常的脆弱,由於師承製的特性,他的傳播和發展隻能依靠弟子對武術的熱情來支撐,而弟子在學習的過程中可能因為諸多原因而停止學習,師傅隻能勸戒和感化,沒有實際上的約束能力。弟子的學習一旦中斷,往往也難以再續。筆者作為少林羅漢拳嫡傳第十五代傳人,對此深有體會,傳男不傳女,直係傳播等傳統武術的門規,在新媒體的環境下和受眾的需求等方麵,顯現出很大的局限性和弊端。
民間武術的發展需要大力的傳播和推廣,師承製已經不能符合武術傳播的需要,並且使得民間武術發揚光大麵臨諸多難題。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外來文化對傳統文化的衝擊力愈發的強烈,瑜伽,跆拳道等外來武術的進入,讓許多青年人都不再重視傳統的中華民間武術,與之相比,中國民間武術不僅可以強身健體,陶冶青年人的情操和修為,還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因此,當下民間傳統武術的傳承和發展,必須有所突破與超越。利用新的傳播技術和傳播手段,推廣民間傳統武術,對於培養青年弟子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同時民間武術文化中的靜、和、忍、容等特質,對於培養年輕人的情操和心性,具有良好的作用,有利於青年人健康成長。
二、新媒體在民間武術傳承中的作用
德國民俗學家保·辛格爾認為,現代技術世界的發達表麵上造成了許多不利於民間文化生存的條件,但實際上現代技術世界的時間感及交通、大眾傳媒造成的跨越式的空間,以及社會分化的強化,促使民俗活動的節奏加快,為民俗提供了更加廣闊的空間涵蓋麵,使之可以通過互聯網的通訊技術傳遞到超地方的領域中,並為不同社群的認同和聯誼提供機會。①
首先,利用新媒體可以有效保護多樣化的民間武術。在傳統媒體中,傳播模式的“中心化”,使文化內容趨向於同質化和類型化。在與主流文化的交流中,極具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民間傳統武術在傳播中總是作為配角和附屬,即使出現在主流媒體和大眾視線中,也僅僅是隻有娛樂性,缺乏專業性和品牌的影響力。新媒體的傳播模式已經打破了傳統媒體的束縛,新媒體也有無可否認的話語權,手機,電腦,移動電視等移動終端設備的技術進步和發展,微博,微信等新的傳播平台的建築,讓每一個受眾都可以用更加便捷有效的方式去生產和傳播訊息,而民間武術的廣泛受眾基礎,讓他實現跨時空傳播和發展成為現實。新媒體技術在我國民間武術傳播過程中的運用,使許多優秀的武術典籍和民間武術文化符號都能夠更便捷有效的保存和推廣,有利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
其次,利用新媒體民間傳統武術可以實現其作為創意元素、文化素材的產業價值。在一個沒有貨架空間的限製和其他供應瓶頸的時代,麵向特定小群體的產品和服務可以和主流熱點具有同樣的經濟吸引力。②中國武術經過電影電視劇等已經登上國際舞台,但是武術產品的國際化程度卻不高,通過現代傳播技術對武術進行推廣,可以使武術產品的價值得到提升。新媒體傳播、搜索和儲存的低成本優勢,能夠以更加低廉的成本,增加民間傳統武術作為文化創意素材的產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