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對文化霸權、“編碼解碼”及大眾文化理論的認識(2 / 3)

二、文化研究學者理論於當代傳播活動中的體現

1、於國際傳播中的體現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人們利用通訊技術能力的增強,大批來自西方國家的電影、電視劇和影視、文學作品已成為人們生活娛樂中的一部分。我們仍然可以在這些影視劇中看出,一些西方國家對於中國認識上存在著諸多誤區。中國人和歐美地區的人們在觀看同一部影片時,對於該影片的接受程度、理解方式都是不同的。例如2012年美國上映的喜劇《泰迪熊》中有這樣一個橋段:主人公與眾夥伴在泰迪的家中開派對,聲音太吵打擾了鄰居,並且因不小心砸漏了牆。隔壁的中國人立刻將頭探出窟窿,臉上滿是憤怒的表情,值得一提的是,鏡頭故意放大了陳列在他房間中的毛澤東畫像,屋內的擺設陳舊落伍,儼然20世紀五、六十年代落後的中國家庭。中國人拎著菜刀怒氣衝衝的前來算賬,卻被眾人捉弄一番後無奈離去。麵對如此諷刺醜化同胞的片段,身為中國人的筆者,自然會選擇反抗式方式進行解讀。而與此同時,一個美國人觀看該電影情節時,會由於電影傳達的觀念與其頭腦中既有觀念一致而采取傾向式解讀。不同的人從同一影視作品中得到不同的理解和消化,從費斯克理論來說,即是“一個文本隻有進入了讀者的日常生活而被閱讀時才能產生社會意義;一個文本隻有進入了社會和文化關係中才能被激活,才有意義。”其實,類似的醜化中國人及亞洲人形象的情節在歐美影視作品中並不少見。例如美國《欲望都市》、《破產姐妹》及德國《屌絲女士》等廣為人知的歐美影視劇,中國及周邊東南亞地區都被表述成落後、野蠻、封建、頑固不化的守舊形象。另外,這些影視作品總會利用台詞、人物形象塑造等方式暗示本國的發達、富饒和開明。以美國最甚。以《追風箏的人》為例,主人公及其父親被迫害,最終流亡到美國這個“崇尚自由、尊重人權的美好國度”。而台詞“這裏是美國”一度成為美國宣揚自己的一句標誌性用語。這種作品大量湧入中國及其他發展中國家,對本國民眾的思想衝擊是十分強烈的。此時此刻,葛蘭西的文化霸權理論得到了印證。在這裏,世界成為他理論中的“社會係統”,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是“統治(占支配地位的)階級”,而發展中國家則成為“被統治階級”。在當代,隨著互聯網為代表的網絡傳播的發展和廣泛應用,這種文化霸權更加嚴重,文化霸權就是世界霸權的一部分。

2、於國內傳播活動中的體現

2012年浙江衛視模仿荷蘭《The Voice》舉辦了《中國好聲音》,曾一度擊敗綜藝收視冠軍的湖南衛視。不少歌手因參加該節目,一夜間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其中一位名為徐海星的女孩,在演唱後講述自己是站在舞台上為已故的父親唱歌,不禁讓現場觀眾和各位評委為之感動落淚。而隨後在網上不斷出現對徐海星本人在現場講述事情的質疑,並爆出多張徐本人的生活照,與其在節目中判若兩人。更有人批評她為出名編故事欺騙觀眾。後來,徐海星本人及好聲音欄目組對質疑分別給出了解釋和聲明。不到一周的時間,受眾對該選手的表現經曆了傾向式——反抗式——協商式三種解讀方式的轉變。在後來的一段日子中,多名參賽選手如吉克雋逸、鄭虹、鄒宏宇、李維真等均被懷疑身份造假,一係列事件使原本在觀眾心目中形象良好的一檔節目的地位一落千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