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對文化霸權、“編碼解碼”及大眾文化理論的認識(3 / 3)

又如,為了挽回局勢,湖南衛視推出了中國首檔全景式純紀錄音樂節目《我是歌手》。該節目原版來自韓國,湖南衛視引進後保留了原版模式,無論節目形式、歌手設置以及主持模式等都沒做任何修改。與以往的歌唱比賽有所不同,這檔節目中,每位歌手演唱結束之後,沒有安排評委或導師,而是由現場500名觀眾評審投票決定勝負,最終按票數多少排名。另外,這檔節目神秘感和緊張感十足,第一期節目中,7組歌手事先並不知道對手是誰,每個人都被安排在各自的房間裏,彩排時間也完全分開,為的就是避免歌手碰麵。開播前宣傳造勢可謂吸引了廣大觀眾的好奇心,前幾期的節目也同《中國好聲音》一樣,得到了廣泛的肯定和龐大的收視率。但隨著越來越多被網友戲稱為的“陶醉哥”、“激動姐”、“淚點女”、“便秘帝”等表情過於豐富、入戲太深的“職業觀眾”的頻頻出現,不禁使人們開始懷疑節目的真實性,更有相關新聞爆出此類觀眾是由電視台花錢雇來賺噱頭等信息,給節目帶來了很多負麵影響。致使不少觀眾由之前的支持和讚美轉而指責其“拖遝、混亂”。

其實不僅是《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國內多檔選秀、綜藝節目的形式都是從國外引進,它們當中有些在模仿的同時,根據國內具體情況進行了改善使之本土化,深受觀眾好評,始終占據收視率榜首。而有些僅僅依靠照搬照抄,隻能曇花一現。

這種現象值得我們思考:這種模仿和照搬的背後,是否就是文化霸權的作用?而不同的人對之采取的不同態度,是否可以用三種解讀方式概括?那麼從中得到愉悅和快樂的人們,是否像費斯克一樣,也是大眾文化的樂觀主義者呢?想到這裏,不禁感歎,也許這就是經典,它的魅力和智慧,任何時候都不會褪色。

參考文獻

①安東尼奧·葛蘭西 著,田時綱 譯:《葛蘭西的另一部思想作品》,人民出版社,2008

②路易·阿爾都塞:《保衛馬克思》,上午印書館,1984

③路易.阿爾都塞,《意識形態與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列寧與哲學》,遠流出版公司,1990

④約翰·費斯克 著,張錦華 等譯:《傳播符號學理論》,遠流出版公司,2001

⑤斯圖亞特.霍爾,《編碼解碼》,《文化研究讀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⑥武桂傑著:《霍爾與文化研究》,中央編譯出版社,2009

⑦約翰·費斯克 著,楊全強 等譯:《解讀大眾文化》,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

⑧張華:《伯明翰文化學派領軍人物述評》,山東大學出版社,2008

⑨約翰·費斯克 著,王曉玨、宋偉傑譯:《解讀大眾文化》,中央編譯出版社,2001

(作者:華中師範大學新聞學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