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技術、媒介與人的互動關係
學子論文選登
作者:何慶平
【摘 要】“媒介技術的每一次進步,都浸透著人類渴望突破自身交流困境的努力”。①那麼是技術決定了傳播媒介的發展,還是人決定了傳播媒介的進化?未來會是什麼樣的圖景?凱文·凱利說:“生命已經征服了地球上大多數非活性物質,接下來它就會去征服技術,並使之接受它那不斷進化、常變常新且不受我們掌控的進程安排。”真的會是如此?本文以“媒介技術決定論”學者的觀點為依托,探究技術、媒介與人的互動關係。
【關鍵詞】媒介 技術 社會關係 理性
哈羅德·英尼斯曾說:“一種新媒介的長處,將導致一種新文明的產生”。②麥克盧漢說:“媒介是人的延伸”。初次接觸多倫多學派的觀點時,不僅驚訝於其種種論斷,甚至會產生言過其實且一廂情願之感。但他們的思想卻啟發筆者重新思考技術、媒介與人類社會的關係,並日益接受其中一些觀點,雖然仍對所有涉及“決定論”的理論保持著謹慎與天然質疑。
媒介的發展史可以劃分為“口語傳播時代”、“文字傳播時代”、“印刷傳播時代”、“電子傳播時代”、“信息時代”,這種劃分乃是由於傳播媒介技術的不同發展階段決定。同時,這種劃分也對應著不同的人類文明發展階段。“口語傳播時代”對應的是蠻荒的石器文明時代,“印刷傳播時代”對應宗教/皇權文明時代(或者叫封建文明),“印刷傳播時代”人類開始進入世俗文明時代,“電子傳播時代”則對應著現代工業文明,正在發展演變中的“信息時代”則是後現代文明,一種多元化的文明階段。可以看出技術、媒介與人類社會存在著深刻的互動關係。
一、技術決定一切?
媒介發展史告訴我們,媒介是在技術發展中成長起來的。技術發展成為媒介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並得到了“技術決定論”的支持。技術決定論以英尼斯和麥克盧漢為代表,其理論是建立在兩個原則基礎上:技術是自主的,一旦產生便會發生其影響;技術變遷將導致社會變遷。③
根據技術決定論學者的觀點,“技術已經成為一種自主的技術”④,技術包含了一些它本來意義上的後果,表現出某種特定的結構和要求,引起人以及社會做特定的調整,這種調整是強加給人類的,而“不管我們是否喜歡”。技術遵循其自身的蹤跡走向特定的方向,“新技術構成了一種新的文化體係,這種文化體係又構建了整個社會”⑤。所以,技術規則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按照自己的邏輯前進,支配、決定著社會、文化的發展。
最典型的技術決定論觀點出現在尼爾·波茲曼的《技術壟斷》一書中。波茲曼在書中把人類技術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工具使用文化、技術專業文化和技術壟斷文化,他認為這也是“迄今為止文化存在的三種形態”。⑥以波茲曼描述的技術專業文化階段為例,西方的技術專業化根源於文藝複興前的歐洲,那時有三項重要技術發明誕生:機械表、活字印刷術和望遠鏡。“機械表等為那些致力於創造財富的人帶來規模化生產,並奠定了社會組織現代形式的基礎;活字印刷術改變了口耳相傳的傳播形式,使人逐漸擺脫家庭、神父的強大口語傳統的影響,摧毀了世界宗教社群的凝聚力;望遠鏡的出現摧毀了地心說,動搖了基督教神學的基本觀點”。
隨後的文藝複興運動使我們看到技術所帶來的社會生產力飛速進步和自由開放的巨大力量,神權世界開始坍塌。技術專業化也在某種程度上消解了人類與傳統的必然聯係,科學的神聖性越來越被世俗的有用性所替代。一種實用的知識觀開始流行:科學存在的惟一目的就是為人類生活提供新的發明,隻有機器才可以為人類創造財富⑦。
顯然,尼爾·波茲曼有技術樂觀主義的傾向。與此相反,學界還有一種技術悲觀主義的觀點,認為“技術在本質上具有非人道的價值取向,現代技術給人類社會及其文化帶來滅頂之災”⑧。
二、媒介與人
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人的延伸》一書中說:“作為內容的訊息並不重要,相反倒是傳播訊息的方式即媒介手段才是重要的”。⑨從最早的原始社會到農業社會再到工業社會和現代信息社會,信息的本質在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中並沒有變化,變化的隻是信息傳播的技術手段,變化的是信息的自由度、信息價值的實現度。媒介技術的發展水平決定著信息的表現形式,決定著信息與生產、生活具體行為相結合的能力。若用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來解釋,則媒介技術從屬於生產力,媒介技術對社會關係發展的促進,是生產力對生產關係的促進,因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