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在自娛自樂中消費新聞(1 / 2)

在自娛自樂中消費新聞

學子論文選登

作者:林迅

【摘 要】空前便利的電子傳媒使人們在接受新聞時,也在生產新聞。新聞不再僅是信息產品,也成了免費的消費品,因為新聞可以給我們帶來娛樂,而人們也在娛樂中消費新聞。人們對待新聞的理性和非理性的界限也漸漸被模糊,被洗刷在這個“泛娛樂化”的時代。

【關鍵詞】新聞 消費社會 娛樂化

新聞作為一種社會資源,講的是社會生活中發生的故事,每天發生的故事有很多,單看那些滾動的字幕以每秒的速度在變換,就足以明白新聞事件無時無刻無處不在的發生。正如麥克盧漢所說的,我們仿佛生活在“地球村”裏:在這個電子技術塑造的時代裏,人們可以快速的交流並在第一時間裏得知發生的事情。無論我們生活在什麼角落,都如同生活在同一個物理空間。傳播速度的提高促成了地球空間實質上的變小,而空間的越來越狹小又進一步保證了時間上的同步性。正如麥克盧漢所說:“時間停止了,空間消失了。我們生活的地球村裏,事情在同步發生。”這些事情以新聞的信息形態傳播於各個角落。好像我們可以知道任何新聞,然而,叫我們說說發生在最近的具體的新聞時,我們卻一下子失去了時間的概念,因為了解過的新聞仿佛很遠,仿佛又很近。而與此同時,媒體還在接連不斷的告訴人們今天發生了什麼,現在發生了什麼,各種新聞內爆在媒體之中,媒體和社會內爆在大眾之中。

麵對無休止的新聞報道,我們隻要認真的聽下朋友的談話,愛人的密語,同學的問候,就會發現,新聞原來已然成為我們娛樂的談資,而不再僅是溝通的信息。在傳者和受眾之間的界限慢慢模糊的情況下,似乎存在著這麼一種微妙的現象:我們不再更多的跟熟悉的朋友或者同學甚至家人談論今天發生了什麼新聞,或者今天有哪些新聞,而是更喜歡談論新聞附加上的特殊語境。

“切糕”事件,一起在平常日子裏發生的不平常的事件,作為新聞被報道之後,人們驚呼的不是新聞事件本身的內容,而是對新聞事件賦予了更多的價值詮釋。2012年12月3日,湖南省嶽陽市公安局嶽陽公安警事發布了一則消息:“村民淩某在購買新疆人核桃仁糖果時,因語言溝通不暢造成誤會,雙方口角導致肢體衝突引發群體毆打事件。事件造成二人輕傷,損壞核桃仁糖果約16萬。加損壞的摩托車和受傷人員共計20萬。”對該新聞報道,人們不是理性思考新聞本身的內容,而是對新聞有種創造性的理解。同時,“切糕”也在一夜間成了流行詞彙。網絡流行語“高富帥”,變成了“糕富帥”;各種歌曲歌詞,隻要能套用成“賣糕的”或者“切糕的”,全部被替換,如鳳凰傳奇的《最炫民族風》被改成了《最炫切糕分》被廣為傳唱;在文化領域,也一樣不能難逃“劫難”,如“人固有一死,或輕於鴻毛,或重於切糕”。不僅如此,就連莫言在瑞典領獎時,肢體動作也被賦予了切糕式語境。

人們就是這樣一方麵接受新聞,了解信息,另一方麵網絡的便捷性使得他們可以對新聞的理解加以創造性的架構,重新創作並加以傳播。而在這一過程中,創作的實質是在消費原始新聞,是通過某個片麵或者某個代名消費新聞的過程。就如同“切糕”事件,隻要與“切糕”有著一絲半縷的關係,都可以快速的傳播開來。

在消費社會裏,鮑德裏亞主張,我們的消費活動更多的是在符號層麵上而不是物質層麵上,也就是說,不僅要消費物質本身,更重要的還要消費物品的意義。然而,要成為消費對象,物品必須成為符號,也就是它的意義,來自於它和所有其他的符號——物之間,抽象而係統性的關係。①在“切糕事件”裏,“切糕”已經是消費意義上的新聞流通品,“切糕”成為新聞事件的所指符號,它所代表的意義被消費在各種領域。

如果“切糕事件”隻是一個單方麵的事件,還不足以解釋我們消費新聞的真實麵目,那麼對於“元芳體”或可表明我們是在消費新聞。本是一部電視劇,卻把一句經常使用的台詞轉化成了流行語,新聞首當其衝的給予報道,而後人們借用新聞報道來消費新聞。再看在“遼寧艦戰鬥機順利起飛”的新聞中,人們並沒有對戰鬥機順利起飛的意義有多大的理解,而隻是對於戰鬥機起飛時的指揮員的手勢有興趣,還被冠以了“走你”的封號,於是,人們爭先恐後地模仿,生產“走你”式的信息,再通過網絡媒介傳播,最後,所有的領域都要赤裸裸被調侃一番。還有央視的新聞調查“您幸福嗎”,自開始報道後,各種雷人語錄成了人們的談資,會議上、課堂上、食堂等,大家都會問上一句,“您幸福嗎”……以上的種種,足見人們不是在單純的傳播新聞,最初的新聞也成為一種符號被消費,從這符號消費中可以發現,人們經常把新聞本身娛樂化,而這種娛樂化,不是傳者的本意,卻已經充斥於人們的所有傳播和接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