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前馬共總書記至死仍遭“屏蔽”(2)(1)(2 / 2)

1989年12月2日,馬共、泰政府和馬來西亞當局三方在泰國簽署“合艾和平協議”。按照該協議,馬共解散了馬泰邊區全部武裝部隊和地下組織約1100餘人,銷毀了武器及彈藥,並宣布放棄武裝鬥爭——由此,馬共退出了政治舞台。

之後的多年裏,約有400名前馬共成員成功返馬定居,但也有人卻一直被拒絕入境,其中就包括陳平。

客死異鄉

馬共完全停止武裝活動後,泰國政府在泰南設置友誼村及和平村,協助馬共成員建設新家園。1990年起,逃亡國外30年的陳平來到泰南,開始和眾多前馬共成員一起居住,成為“泰南村民”。

但是對於不能回國,陳平一直耿耿於懷,希望能重返馬來西亞,看望父母的墳墓,並在那裏度過自己的晚年,“我很不情願接受這個事實(不被準許回馬來西亞)。我現在年齡越來越長,我希望能回到故鄉,如果他們想逮捕我,就逮捕我、放逐我吧”。

2000年,陳平通過法律途徑申請回國,該申請於2005年遭馬來西亞高院駁回,上訴庭在2008年駁回陳平的上訴,理由是陳平無法出示文件證明在大馬出生。馬來西亞聯邦法院在2009年4月30日駁回陳平的申請,使他最終回國無望。

“大概因為我不是一名馬來人。”陳平將被拒回國歸結為種族歧視。

馬來西亞政府領導人卻始終堅稱,如果允許陳平回國,將讓許多在那場暴亂中痛失親人的馬來西亞人感到不安。

“陳平應該從曆史上被抹去,這樣,人們尤其是年輕一代就不會知道他,”馬來西亞土著權威組織主席拿督依布拉欣阿裏稱,“馬來西亞曆史上,有一些黑色時刻需要我們從中吸取教訓,但是,絕不是傷害國家的恐怖分子和罪犯的這段曆史。”

馬來西亞政府確實是這樣做的。2006年5月,馬來西亞內務部以“保障公眾的利益”為由,將內容圍繞陳平前半生及其影響的紀錄片《最後一名共產黨人》禁映。對此,馬來西亞有媒體稱,馬政府對曆史“禁區”有“過敏症”,認為“馬來西亞人還沒有達到一個可以接受這部影片的水平”。

這種“屏蔽”在陳平死後,仍在延續。

9月16日,陳平離世當天,馬來西亞全國警察總長卡立阿布巴卡表示,陳平從來就不是一個馬來西亞公民,他的骨灰也不應該被帶回馬來西亞,“他應該很高興被埋葬在他待過時間最長的地方”。

“(邊境)關卡森嚴,以防有人走私陳平的骨灰入境,”馬來西亞華人導演陳翠梅評價說,“又一出馬來西亞慣有的荒謬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