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一朝分娩(4)(1 / 3)

骨產道是由數塊骨骼所組合而成的空間。這些骨骼由關節連結,靠著韌帶堅強地結合起來,除了尾骨在分娩時可被胎兒頭部擠動2、3厘米外,其餘幾處都是固定不移。

但這個空間並非上下四方均等,上部的骨盆入口(橫向長)、骨盆開闊部(斜向長)、骨盆狹部(縱向長)等各部分都不等長。

所以,產道是胎兒從母體降生的通道,分為骨產道與軟產道兩部分。骨產道是指骨盆。產期臨近時,骨盆的恥骨結合處(位於女性生殖器大陰唇的上方)會鬆弛,並稍微張開,以利胎兒通過。產前檢查的一個重要項目就是測量骨盆,骨盆過小或不張開,就會出現難產。軟產道是由子宮下段、子宮頸、陰道及骨盆軟組織構成的,產期臨近時,軟產道周圍的肌肉和韌帶就會變軟伸開。

(2)胎兒的狀態

嬰兒必須由彎曲的產道鑽出,所以在通過狹窄處時和停留在子宮內時的姿勢雖一樣,卻盡可能地縮成一團。胎兒身體最大、最硬的部分是頭部,就像過小山洞、鑽柵欄一樣,隻要頭過去,身子就好辦了。所以,一般來說,分娩時隻要胎兒頭部順利通過,然後就輕鬆了。

胎兒頭骨也是由五塊骨骼組成,但並未像成人一般地固定,因而在通過狹窄的產道時,這些骨骼會重疊起來,使頭部變小以便前進。這種構造稱為應表機能,以便位於最前的頭部能變成尖狀順利的娩出,不過出生數日後,即可恢複原形,以下就來看看正常的胎兒是如何分娩出來的:

①第一回旋(銜接一下降~俯屈)。

胎兒頭部位於骨盆入口時,最長的前後徑(矢狀縫與由前至後,骨與骨間接縫一致)與骨盆入口部的長徑一致,也就是胎兒橫向位於母體內。

在向下的陣痛壓力下,頭蓋骨後方抵住背骨,在杠杆原理的作用下,後頭部承受更強的壓力,使胎兒下巴抵在胸口上,結果後頭部便居於前方,使分娩容易進行。

②第二回旋(內回轉)。

在緊接而來的陣痛壓力下,嬰兒降至骨盆開闊部,此處斜向長,所以胎兒前後徑也轉至斜向,後頭部便回旋至母體的斜前方。

接著由骨盆達出口部,此處前後徑較長因而後頭部便轉到母體前方,胎兒姿勢就像回頭望母體背部一般,所以到了此處,胎兒出生時刻也就越來越近了。

③第三回旋(仰伸)。

進行到此處,胎兒後頭部被擋在恥骨下方,枕骨便成為支點迫使前頭部、臉部依序外仰,然後被擠出陰戶外,接著後頭部滑出,整個頭部便因此露出母體外。胎兒頭部降至骨產道時,背部便朝向母體前方,意即肩寬與骨盆入口處較長的橫徑一致。

當胎兒頭部露出母體外,肩寬也按次序沿著骨產道的長徑,在母體內做橫、斜、縱的回轉,也就是說,肩寬與胎頭部前後徑做同向的移動。

(4)第四回旋(外回轉)。

胎兒肩部被娩出時,肩幅(橫徑)當然與骨盆出口部的前後長一致,因而向母體背部的胎兒頭部,也跟著轉向母體大腿內側,這就稱為胎兒頭部的第四回旋。一旦胎兒頭肩露出,其他的也就能順利地通過產道,自然順利分娩了。

(3)娩出力

①陣痛。

子宮的肌肉無法像手腳的肌肉由意誌來控製活動。然而子宮肌肉的收縮卻具有周期性,這就稱為陣痛,為分娩的原動力。但有些學者認為子宮收縮本身並無痛苦,此稱之為陣痛並不適當。

在懷孕期,尤其是16周以後,便會出現懷孕陣痛,但都是不規則陣痛,和分娩陣痛有所不同。陣痛並非是子宮肌肉持續收縮,而是收縮與弛緩反複交替。這種收縮就為陣痛發作;陣痛發作與發作間的休止期就稱為陣痛間歇。

接近臨產時,起初是不規則的子宮收縮,然後才漸漸規則化。而其間隔由60分鍾~30分鍾,漸漸變為20分鍾或15分鍾,而張力也逐漸增強。等到出現10分鍾間隔的規則收縮時,真正的分娩也就開始了。不過,每一位產婦的狀況不同,如經產婦女就可能不是逐漸縮短間歇時間,而會立刻由不規則狀態進入5分鍾的短暫間歇,在極短時間內進入分娩狀態,這是必須注意之處。

陣痛發作,子宮肌肉便會僵硬,撫摸腹部即可感覺,在子宮反複收縮下,子宮會向下降落、子宮頸口張開,以便胎兒易於通過。

隨著分娩進行,間歇會逐漸縮短、陣痛會逐漸變強變長,最後間歇和陣痛時間約一分鍾,反複交替,此時加上腹壓的輔助,不久嬰兒即可誕生。

②腹壓(用力)。

利用腹壁肌肉和橫隔膜收縮,增加腹部壓力就稱腹壓,而這種壓力也可用於子宮,以幫助分娩。

腹壓就是普通稱的用力,是在意識狀態下進行,但分娩進行至胎兒頭部下降到壓迫直腸時,便會像解大便一般地動作,自然地使出勁來。

尤其在胎兒即將出生時,隨著陣痛發作的反射性用力,更是產婦難以自我控製的,這稱為共壓陣痛。

若無腹壓也可能分娩,可是一般產婦必須靠陣痛和腹壓共同發生作用才能完成,尤其是在分娩後期,腹壓可發揮極大的功用,所以善於用力與否,對分娩的進行具有極大的影響。

隨意出力不但無法擠出胎兒,產婦反而容易感覺疲倦,所以配合陣痛的發作,適當的出力便顯得非常重要。

出力的方法應在懷孕進入36~37周時開始練習,1日1~2回。但是應該注意不可太過用力,不然可能有早產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