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一朝分娩(4)(3 / 3)

臨床醫學所認定的開始分娩是指陣痛間歇在10分鍾以內。

分娩三步曲

以自然分娩的情形來說,雖然所需的時間因人而異,但一般初產約需14~16小時,經產約需7~8小時。

子宮口開始擴張時,就是分娩的開始,但由於無法確實掌握子宮開始擴張的時刻,所以一般都以孕婦感覺子宮開始有規則地收縮時,作為分娩的開始。

另一方麵,分娩結束的反映是胎盤排出時。在正常分娩情況下,胎盤會在嬰兒出生後20~30分鍾內排出。

為了方便敘述,特將整個過程分為下列三個時期。

第一期:從子宮口開始擴張到子宮口全開(子宮口開到可讓胎兒頭部通過的大小,直徑約10厘米)的時期。

初產約需12小時,經產約需6小時。

第二期:胎兒出生的時期。初產約需2~4小時,經產約需1小時。

第三期:從胎兒出生到胎盤排出的時期。初產與經產都需20分鍾左右。

(1)第一期的情形

①母體的變化。

子宮收縮的間隔時間逐漸縮短,而收縮時間卻增長。原本是每隔20分約收縮10秒,慢慢變成每隔20分收縮20秒,每隔15分收縮30秒,每隔10分收縮40秒,每隔5分鍾收縮50秒。

在分娩的過程中,第一期所花的時間最長,但這是自然生產所必需花費的時間,所以不必驚慌,應以無比的耐心度過這段時間。

子宮口完全張開時,孕婦可以感覺到胎兒頭部的下降,此時,帶血、濃稠的分泌物會不斷地流出來。

當子宮收縮增強時,頸管部就會逐漸向上滑,不久,這個被稱為“頸管部”的部分就會消失。到最後,子宮口也會擴張到直徑約10厘米的大小。

子宮口的開法,初產與經產有些許不同。初產時,首先頸管部會向上滑,然後子宮口才張開,分成兩個階段。經產時,則是兩種變化同時進行。這也就是初產與經產在第一期所花時間差距頗大的原因所在。

卵膜除了子宮口的部分外,其餘都附著在子宮壁上,所以當子宮口開始擴張時,卵膜的下端(子宮口周圍的部分)會從子宮壁一點一點地剝落(這時的出血就是生產的征兆)。如此一來,這個部分就會像氣球般的容易膨脹,於是因子宮收縮而尋求出路的羊水,會積存在這個部分,形成胎胞。不久,胎胞因逐漸變大,無法承受子宮收縮及陰道的壓力而破裂,羊水流出,這就是所謂的“破水”。但如果卵膜厚且抵抗力強,就不容易破裂,相反的,如果卵膜薄弱,就可能提前破水。

②胎兒的姿勢。

初產與經產多少有些差異。若是初產的話,胎兒的頭部多半已進入骨盆的入口。

由於骨盆的入口寬度最長,所以胎兒會配合這種情形,朝向左或右的正側麵前進。而胎兒的頭部以上下為最長,所以胎兒在這種狀態下,會把下頜貼近胸口,盡量縮小頭部的範圍,以便快速通過骨盆。

但是,骨盆的中央部分又是斜幅最寬的地方,胎兒頭部最長的部分為配合骨盆最寬的角度,會由正側麵轉為斜向姿勢。

此時,臉部可以朝向前方,也可以朝向後方。但為了使重要的後頭部避開骨盆背側堅硬骨頭的壓迫,臉部自然會朝向後方。

也就是說,胎兒的臉一麵由正側麵逐漸朝向母體的斜後方,一麵下降到骨盆的中間。

另一方麵,若是經產的話,即使子宮口已全開,在破水之前胎兒的頭部仍不固定,通常在骨盆腔的上方搖晃。在破水的同時,才一口氣通過骨盆腔,當然,此時胎兒的頭部仍會有規律的一麵轉動,一麵下降。

胎兒的頭骨是由幾片骨頭組合成的,由於其接合處尚屬鈣化階段,仍未固定。所以開始分娩時,頭骨會自然重疊,使頭部成為細長的形狀,好讓頭部能順利地通過骨盆。

胎兒出生後,頭骨就會恢複原狀,接合處也逐漸消失。但頭頂部分,四片頭骨的交叉點會出現一塊菱形的缺口,用手去摸,會感覺癟了一塊似的。

這個部分稱為“前囟門”,等它完全長滿大約要一年半時間。

③第一期的注意事項。

a.不要太早上床:當子宮開始收縮時,不要太早就像病人似的躺在床上。因為躺得太久,反而會愈躺愈累,情緒也容易緊張。

除非真的很疲倦,否則應盡量站起來走動走動,或是坐在椅子上做點簡單的手工、看電視、聽音樂,以緩和緊張的情緒。

b.用力要得法:在第一期前2/3的時間,即使子宮已規則地收縮,也不必急著用力。雖然用力會使孕婦感覺舒服些,但由於子宮口尚未開到足以讓胎兒通過的寬度,所以,用力對分娩的進行毫無助益。

不僅如此,由於下腹部用力促使骨盆底的肌肉收縮,反而會阻礙重要的子宮口擴張及胎兒下降。

此外,太早消耗體力,等到真正需要用力的第二期卻已精疲力盡、無力分娩,到時候就麻煩了。

c.子宮收縮時做腹式深呼吸:以腹式深呼吸代替用力,也可使孕婦舒服些。

當收縮變得強烈時,腹式深呼吸的吐氣能壓迫腰骨內側,孕婦也會感覺舒服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