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產婦分娩後一個月內,可適當下地走動,走動時間根據產婦身體情況而定。每日下地走4~5次,每次10~20分鍾,逐漸延長時間。另外,還要注意洗肛門,勤換衛生紙。
忌輕視產後的第一次大上便
由於生理上的原因,產後排尿,尤其是第一次排尿,不像常人那樣容易,有的產婦不習慣在床上排尿,容易造成精神緊張,解不下便。對於產後第一次解小便不要輕視,否則會引起小便不暢甚至尿瀦留。最好的方法是產後6~8小時主動排尿,不要等到有尿意方解。排尿時可盡量放鬆,最好在床上解尿,因為這時產婦要完全臥床休息。當然,無特殊情況也可以起床或入廁排尿。有的人隻要用手按一按小腹部下方或使用溫水袋敷小腹就會有尿意。大多數產婦,經過這樣的輔助是可以順利地進行第一次排尿的,以後則會更順利。
生完孩子,第一次大便也很重要。應該多喝水、吃稀飯、吃麵條湯,防止便秘的發生。不要吃火氣太大的食物,特別對於做過側切的產婦,本來就使不上勁,再加上便秘,結果十分痛苦,甚至影響傷口的愈合。一旦發生便秘,也不要急,可多吃些蔬菜、水果,再多喝些水,能使糞便軟化,而易排出。也可采取食療法,潤腸通便,如睡前飲蜂蜜水一小杯,每天早晨空腹吃香蕉1~2條,每晚空腹吃蘋果1~2個,或每天飲果子露,三餐吃稀飯,均可緩解便秘。必要時,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果導片或用甘油栓、開塞露塞入肛門內,均可見效。
忌不了解產褥期正常現象
產婦在產後進入產褥期間,此期間身體內部發生了變化,有些變化也引起了外表現象的變化。隻有掌握了這些正常的變化現象,孕婦才能自我判斷是否有異常,是否患有疾病。產褥正常現象主要有:
(1)心情。產婦分娩以後,正像劇烈運動以後一樣,十分疲勞卻又輕鬆愉快,所以往往產後不久就熟睡;醒來後除覺得全身軟弱少力外,一般沒有什麼不適,僅有少數產婦在分娩以後發生寒戰。
(2)呼吸與脈搏。產後由於腹壓減低,橫膈下降,呼吸變深變慢,每分鍾14~16次左右。又由於胎盤循環停止以及臥床休息、精神放鬆的緣故,脈搏也較慢,每分鍾約60~70次。
(3)體溫。產後24小時內,由於能量消耗過多,肌體產熱超過散熱,體溫會升高一些。不過,一般不會超過38℃,屬於分娩反應。
(4)出汗。產婦多汗,尤其在睡著和初醒時汗更多。這是因為產婦皮膚排泄功能旺盛的緣故,妊娠後期體內所瀦留的水分必須在產後排出體外,出汗是排泄水分的途徑之一。產婦多汗是正常現象,並非是身體虛弱的表現。
(5)大小便。產後24小時內,尿量可多到2000~3000毫升,需要通過腎髒排出體內瀦留的水分。產後常有便秘現象,這與產婦尿多、汗多有關。
(6)惡露。產婦在產褥期間的陰道排出物,叫作惡露。惡露中含有血液、壞死脫膜組織、細菌及粘液等。正常情況下,產後3~4天內惡露量多、顏色鮮紅(血性惡露);1周後,惡露顏色慢慢變淡(漿性惡露);2周後,惡露變成淡黃色或白色(白惡露);大約產後3周左右,惡露淨止。如果產後2周,惡露仍然量多,且呈血性,可能子宮複舊不佳或子宮內有胎膜或胎盤組織殘留。正常惡露有血腥味,但不會發臭。如有腐臭味,時間過長,則是產後感染的征象。
(7)乳汁分泌。分娩頭1~2天內,乳房僅流出少量黃色稀薄的液體,叫作初乳;一般分娩2~3天開始,乳房脹大,變堅實,表皮下靜脈充盈,看起來好像一根根青筋,不但乳房局部溫度增高,這時體溫也升高了,但不超過38℃,並且腋下出現腫脹的淋巴結或副乳腺;再過1~2天,乳房即逐漸變軟而有乳汁分泌。
如果產婦發現有與以上不同之處或不同感覺,則應慎重對待,必要時請醫生檢查,以防患有並發症。
忌不注意產褥期衛生
產褥衛生是預防產褥感染的重要措施,也是產後保健不可忽視的內容。假如不注意清潔衛生,就容易引起乳腺炎、會陰或會陰傷口部位發炎、子宮腔內感染、皮膚感染和尿路感染等多種疾病。飲食不衛生,還可引起腹瀉。產褥衛生包括:
(1)會陰衛生。產後會陰部可因分娩時先露部壓迫及助產操作而發生局部輕度充血、水腫,有的可有會陰裂傷或有側切傷口,再加上產後不斷有惡露流出,若不注意會陰清潔衛生,很容易引起感染。因此,產後要經常衝洗會陰或用專用的清潔盆清洗,每天至少清洗2次。衝洗一般用溫開水即可。若有會陰傷口,則應用溫鹽水或1:5000高錳酸鉀溶液衝洗,並在每次大便後加洗1次。會陰墊、紙應勤換,不要讓濕紙浸蝕會陰。會陰腫脹者可行濕敷,以促進傷口愈合。兩周愈合後,每天清洗會陰1次,同時要注意月經帶及內衣褲勤換勤洗,洗後放在陽光下充分曝曬,以殺滅細菌。
(2)產後7天,待子宮頸內口閉合後,即可用1:5000的高錳酸鉀溫液坐浴,每天1~2次,每次15分鍾。特別對外陰要加以清洗,有利促進傷口愈合和外陰即骨盆底肌肉恢複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