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平安
產後的心理調查
產婦分娩後,由於胎盤的排出,體內胎盤產生的激素,如雌激素、孕激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等突然驟降,可影響腦垂體與甲狀腺的功能改變,還影響內啡肽、兒茶酚胺及多巴胺等神經內分泌介質。這些改變均可影響產後婦女的心理狀態,甚至還可能發展成為產後抑鬱症。其次,產後體質虛弱、產後失血、會陰側切及難產手術等也會影響產婦的心理狀態,引發產後心理疾患。所以,產褥期是產婦主要的軀體機能轉換期,也是產婦的心理轉換期。這一時期的特點是情緒不穩定,較敏感,易受暗示的影響,且依賴性強。因此,產婦一旦受到內外環境的不良刺激就易導致各種身心疾患。同時,產後還是婦女的角色轉換期,由產前的孕育寶寶轉變為產後哺育寶寶,哺乳也可能帶來一係列的問題,也會對心理產生影響。所以,產褥期的心理保健十分重要,產後的心理必須與上述改變相適應,才能真正完成角色的轉變。
(1)產後心理失調的易發因素:
①產婦年齡太輕或初產婦,或沒有接受過產前檢查和培訓者,對妊娠和分娩缺乏充分的心理準備,以致產後麵臨哺育小生命的繁瑣與艱辛,會對產婦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尤其對難產、失血過多等體質虛弱者壓力更大。
②胎兒的性別也會成為產婦產後心理調適的影響因素,尤其是已生過一胎女嬰,此次又生女嬰者,可因對嬰兒性別不滿而出現心理上的困惑和失望,導致自卑、焦慮和沮喪,在社會壓力下產生絕望而輕生,這種現象在農村較易發生。
③生活上或婚姻上發生問題,如家庭經濟收入減少,婚姻出現裂痕等,可致產婦產後情緒低落、不安,甚至感到嬰兒成了負擔和累贅。
④難產、胎兒致殘或死亡等意外,常可引起產婦產後情緒不穩定,甚至產生負罪感。
⑤有家族性抑鬱傾向者。
(2)產後心理失調的後果
①產後心理不穩定,情緒過度低,有可能會引起產後憂鬱症。
②成功的母乳喂養必須有充足的母乳,而乳汁的分泌受垂體分泌的泌乳素調控,垂體功能又受大腦皮層的影響,而產婦的心理和精神狀態又可影響大腦皮層的興奮與抑製。情緒好,大腦皮層興奮,有利於乳汁分泌;情緒低落,大腦皮層受抑製,乳汁分泌就相應減少。因此,產褥期心理狀態的好壞,直接影響乳汁的分泌以及產後子宮的複舊。
(3)順利度過產後心理不適期的方法
①加強產前孕婦學校的質量,增加圍產期心理保健的內容,講述孕產期、產褥期、哺乳期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進行心理谘詢。
②針對產婦的心理較脆弱,易受暗示的影響及依賴性強的特點,不論醫護人員,還是產婦家屬,對產婦都要倍加關心和愛護。若出現胎兒致殘、死胎等意外時,應采取保護性醫療製度。
③對高危人群應重點采取保健措施,除接受一般產婦的保健教育及關愛外,需要進行個別心理谘詢,有針對性地給予心理指導,解除其心理上的困惑。
④對有心理異常者,應及早識別,及時請心理醫生進行心理治療,以免造成嚴重後果。
產褥期的母體變化
產婦產後全身各係統(除乳房外),尤其是生殖係統,因妊娠所引起的變化將逐漸恢複到妊娠前的狀況,此恢複期稱為“產褥期”,一般需要6~8周。
(1)生殖器官的變化
①子宮:分娩結束時,子宮底在臍下1~2橫指處,以後子宮逐漸縮小。宮底每日下降約1.5厘米,10~14天降入盆腔,在腹部已摸不到。產後第3周子宮內膜自基底層再生,胎盤附著處的創麵也逐漸由子宮內膜修複,子宮6~8周後可恢複到未孕時的大小。子宮恢複的速度與產婦的身體及精神狀況;胎次、產程的長短及分娩情況、是否哺乳、子宮有無感染及有無胎盤組織殘留等有關。
②陰道:胎盤剛娩出時,陰道極度鬆弛,產後3周,陰道黏膜皺襞會重新出現,陰道壁肌張力逐漸恢複,但不能完全達到妊娠前水平。
③排卵情況:產後6周內多無排卵,6周後約半數的產婦排卵,18周後80%以上的產婦排卵。月經多在產後6周以後恢複,哺乳可使月經恢複延遲。
(2)乳房的變化:妊娠晚期,可由乳房擠出少量黃色清水樣乳汁,稱“初乳”。產後2~3天仍分泌初乳,以後在腺垂體生乳素的作用下,乳腺充血腫脹,產婦可感覺乳房脹痛,局部灼熱(腋下或腋前有副乳腺者,局部也可腫脹),1~2天後即開始分泌乳汁,開始量較少,以後逐漸增多。乳汁暢流後,局部脹痛即消失。
哺乳可在產後半小時內開始,每隔3~4小時哺乳一次。定期吸吮有促進乳腺分泌作用,並有助於子宮恢複。
(3)全身其他情況的變化:產後體溫多正常,如產程延長、產婦過度疲勞者,可出現低熱,但多不超過38℃,大都在24小時後恢複正常。產後3~4天,由於乳房脹痛也可引起低熱,乳汁分泌暢通後即恢複正常。如體溫持續24小時以上不下降,應做全麵檢查,尋找發熱原因。
產後脈搏多較慢,每分鍾60~70次,可能與胎盤循環停止及臥床休息有關。如脈搏過速,應檢查心髒,並注意是否因失血過多引起。血壓一般都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