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後抑鬱症常於產後6周內發病,約10%可發生於產後2~3個月內。一般本病不需用藥物治療,多於產後6個月左右症狀開始逐漸改善、緩解,少數患者的症狀持續時間較長,可長達1年或1年以上。絕大多數患者能完全治愈。所以,產後抑鬱症的預後還是較好的。
(2)產後抑鬱症的發病因素:產後抑鬱症的主要病因,是產後神經內分泌係統的急劇變化,而精神因素則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常見的高危因素有:
①妊娠合並症及並發症,如甲狀腺功能減退、糖尿病、嚴重的妊娠高血壓綜合症等,給產婦帶來巨大精神壓力。產婦擔心妊娠能否繼續,一旦因病需要終止妊娠時,則感到希望落空了,變得精神脆弱,思想負擔沉重,甚至聯係到以往做過的錯事,產生罪惡感等。
②產前診斷發現異常,或有不良妊娠史者,因擔心胎兒的安危,出現焦慮、壓抑的情緒。
③新生兒的性別,如產下女嬰後,受到丈夫、公婆等的責怪或冷遇,也會給產婦帶來巨大的精神壓力。
④發生難產或胎兒窘迫,需采取助產手術時,或娩出的新生兒有窒息等現象,產婦常因心理準備不充分,突然的身體和心理應激造成心理不平衡,也可導致發病。
⑤大齡或小齡產婦也易發生。
⑥過去患過抑鬱型精神病者產後複發機會大(約30%)。
(3)產後抑鬱症的防治
①加強不同孕期的宣傳教育,進行心理疏導。孕早期,介紹有關妊娠的知識,克服早孕反應帶來的不適;孕中期,對須做產前診斷及已診斷胎兒異常須終止妊娠者,應幫助其解決思想負擔;孕晚期,孕婦對胎兒出生情況極為關切,對難產與陰道助產都會產生精神壓力,應耐心解釋,解除孕婦的顧慮及不安;產褥期,哺育嬰兒過程中可能發生乳頭皸裂、奶少等現象,嬰兒的性別、照料嬰兒的疲勞都是本病的誘因,應對產婦加以關心和幫助,尤其是家庭成員。
②加強孕婦學校建設,加強對孕產婦的宣傳教育,以達到了解妊娠與分娩,能進行自我保健的目的。
③常規篩查精神疾病,注意精神健康,對孕前曾有精神障礙者,經常進行心理谘詢和疏導。
④加強圍產期檢查,對有合並症、並發症者,一方麵進行積極防治,另一方麵應恰當地進行宣傳教育,以使孕婦正確認識疾病對妊娠的影響,樹立妊娠的信心。
⑤有焦慮和手術產史的孕產婦應加強心理衛生保健,以消除恐懼、焦慮情緒,積極開展陪伴分娩,幫助產婦克服分娩時的恐懼心理。
⑥有產後抑鬱症的高危因素者,應加強家庭探視,針對產婦內心的焦慮不安,進行必要的心理疏導;幫助她們消除不良刺激,使之能確立正確認識和處理各種困難的信心。
⑦一旦產後出現抑鬱症時,家屬應及時陪送到醫院進行專科治療,尤其是有自責傾向及有自殺企圖者更應及時就診,以免發生嚴重後果。
產婦保養的傳統誤區
在我國的傳統習俗中,產婦的保養有許多誤區,如“坐月子”中產婦要捂,不能洗澡、洗頭、梳頭,甚至不能刷牙。從醫學的角度看,這些都是很不科學的。以下所列的傳統誤區尤應注意:
(1)“月子”中要“捂”。傳統的習俗認為,產婦“坐月子”要捂,有時即使是夏天,產婦也要包頭巾,穿長衣、長褲,蓋被子,墊褥子,門窗緊閉,說產婦怕“產後風”。這是一個誤區。其實,“產後風”又稱產褥熱,它是由於藏在產婦生殖器官裏的致病菌所致,多源於消毒不嚴格的產前檢查,或產婦不注意產褥衛生等引起。而產後室內不通風,衛生環境差、空氣混濁,更不利於產婦、嬰兒的健康。夏日裏門窗緊閉,還會引起產婦中暑,實不可取。
(2)不洗頭、不洗澡、不刷牙。不少人認為產婦要在滿月後才能洗頭和洗澡,這也是不可取的。因為產婦分娩時要出大汗,產後也常出汗,加上惡露不斷排出和乳汁分泌,身體比一般人更容易髒,更易讓病原體侵入,因此產後講究個人衛生是十分重要的。一般分娩後兩三天就可洗澡,但宜采用淋浴,每次5~10分鍾為宜。產後7~10天,即可用熱水洗頭。產婦比一般人更應注意口腔衛生。這是由於產婦進餐的次數多,食物殘渣存留在牙齒表麵和牙縫裏的機會增多,而口腔感染也是產褥感染的原因之一。因此,產婦應該每天早、晚各刷一次牙,且每次進餐後都要堅持漱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