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嬰師媽媽說:準確掌握寶寶的語言敏感期
從嬰兒開始注視大人的嘴型,發出咿呀學語的時候,就開始了他的語言敏感期。到寶寶5個月的時候,對音樂和大人的嘴型變化較感興趣,對著鏡子看媽媽的嘴型變化能看上好幾分鍾,並特別高興,對於一些簡單的嘴型,能簡單的模仿,寶寶還能主動地發出表達自己意願的聲音,且聲音的頻率和幅度明顯提高。
在這個時期,寶寶是在無目的地感知語言,大多是通過模仿口型、感覺語言的音韻來提高語言能力。父母要重視這個語言的敏感期,因為在這個時期對寶寶有目的的進行語言準備的訓練,為寶寶今後語言的順利發展奠定重要基礎。父母可從自己的母語中,找出疊音語,正確地念給寶寶聽。但不要把一種東西的名稱或動作都以疊字呈現,如“穿鞋鞋、吃飯飯、戴帽帽”等,對寶寶父母應使用正確的語言,以免孩子在長大後又得糾正一次。
正確理解寶寶吃手的利與弊
好多寶寶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吃自己的手,一直吃到2歲左右才會停止,這是一種正常現象,父母要正確認識、理解寶寶的這種行為,了解其利與弊。
在嬰兒期,吮指是作為吃奶反射的一種表現,在饑餓時,90%的嬰兒會將自己的手指放在口中吸吮。媽媽不用擔心,寶寶首先是通過嘴開始認識世界的,吃手指也就成了每個寶寶生長發育的必然過程之一。寶寶吃手指有以下好處:
鍛煉手眼協調性
吃手指的過程能夠鍛煉寶寶手的靈活性和手眼的協調性,並為日後自食打下良好基礎。
促進神經功能和智力發展
寶寶“吃手”的時候能加強觸覺、嗅覺和味覺刺激,促進神經功能發展,還能提高吸吮水平。寶寶把手放在嘴巴裏啃,是寶寶智力發展的一種信號,說明寶寶的運動肌群與肌肉控製能力已經相互配合、相互協調了。
心理滿足,消除煩躁
對於剛出生的小寶寶而言,吸手指本來就是一種反射和需求,而且吸吮手指能給寶寶帶來舒服感,所以即使是吃飽了,寶寶還是會有吸手指的行為。弗洛伊德和埃裏克森認為,在寶寶吃手的活動中還包含了人類性快感需要的自然反應。這裏的性快感隻是一種近似成人快感的情緒,可以消除寶寶的不安、煩躁、緊張,具有鎮靜作用。
影響麵部和牙齒生長
吮吸拇指時間久了,嬰兒的上下頜的正常生長就會受到幹擾,逐漸形成上頜前突、下頜後縮、噘嘴畸形等。導致上下前牙不能接觸,影響切咬食物。更重要的是影響寶寶外表的美觀。對處於牙齒生長期的寶寶,吸手指會讓牙齒朝著不正確的方向生長,進而影響牙齒的排列、咬合,也容易引發口腔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