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嬰師媽媽說:了解周歲寶寶的認知能力
12個月的寶寶認知能力有了初步的發展,認知和記憶能力良好,將逐漸知道所有的東西不僅有名字,而且也有不同的用途。寶寶已經能認識四五處身體部位,可以通過口令讓寶寶指自己或別人的身體部位;能聽吩咐指出動物、水果、用品等五六張圖片,聽覺能力發展良好;能認識家庭主要成員,如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姑姑、叔叔等,而且會有意識地叫“爸爸、媽媽”,家人喊寶寶乳名時,能夠做出反應;能認識4種以上家庭日常用品,如燈、電視、碗、小匙等。此時寶寶仍然非常愛動,他將這種新的認知行為與遊戲融合,產生一種新的迷戀,例如他不再將玩具電話作為一個敲打玩具,而會模仿父母打電話的動作。
這時期父母要擴大寶寶的視野和活動範圍,向他介紹更多的新物品,經常帶他到外麵認識更多的事物,同時可教他認識簡單的圖片漢字。
兒歌和童謠讓寶寶更聰明
快1歲的寶寶對語言有一定的理解能力,雖然會說的詞語很少,但是對大人的許多日常用語已經能準確理解。這時期父母要多給寶寶朗誦兒歌和童謠,增加寶寶的語言記憶能力和理解能力,豐富寶寶的語言詞彙,為寶寶的說話打好基礎,從而促進寶寶左腦語言智能發育。
在給寶寶選擇和朗誦兒歌童謠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所選的兒歌童謠語句要簡單,最好3~5字為一句,如:“小白兔,拔蘿卜,拔不動,摔地上,小黃狗,來幫忙”等。
再次,要有音樂美。兒歌的節奏要鮮活明快,朗朗上口,而且最好押韻,這樣寶寶就能比較容易地記住並模仿。
而且,兒歌的內容要有信息含量,這樣在寶寶聯係發音的同時,也能接受到許多信息,能認識更多事物。
還有,兒歌的內容要盡可能地形象一些,這樣符合寶寶的思維習慣。寶寶的思維發展是從形象到抽象的過程,對於不滿一歲的寶寶而言,接受形象的東西要比抽象的容易。
在給寶寶朗誦兒歌和童謠時要配合豐富、愉快的表情和動作,為寶寶創造一個歡樂的氛圍,讓寶寶身心愉悅,同時有利於寶寶的理解和記憶。
同一首歌謠可反複給寶寶唱,寶寶聽得次數多了自然會模仿一些發音;歌謠是寶寶早教的一種好手段,父母持之以恒,循序漸進,堅持朗誦、吟唱,不能操之過急。
培養寶寶的學習習慣
習慣是經過反複練習而養成的語言、思維、行為等生活方式,它是人們頭腦中建立起來的一係列條件反射。這種條件反射是在重複出現而有規律的刺激下形成的,隻要接觸相同的刺激,就會自然的出現相同的反應,所以說習慣是條件反射,長期積累,反複強化的產物。
一旦形成習慣,就會變成人的一種需要,它具有相對穩定性,具有自動化的作用,不需要別人督促、提醒,不需要自己的意誌力。
“凡是好的態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為習慣,隻有熟練得成了習慣,一輩子也用不盡”,學習更應該成為一種習慣,養成了這種好習慣,寶寶一生受益匪淺。但良好的學習習慣從什麼時候開始培養呢?
過去一般家長都認為是在寶寶上幼兒園後,或上小學後才開始培養學習習慣,其實,現在有好多早教專家認為,寶寶的學習習慣在嬰幼兒時期就該開始培養,即在寶寶上學前就應該養成一種學習的好習慣。
在培養寶寶學習習慣時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培養寶寶良好的生活習慣,即有規律的生活:早睡早起,遵守作息常規,保證充足睡眠,物品放置順序化、固定化,用完即收回原處等。這是因為許多學習習慣與寶寶的日常生活習慣實質上是相通的,有了良好的生活習慣,才會有良好的學習習慣。
其次,培養寶寶的注意力。在做遊戲時,父母要通過玩具、動作、表情、聲音等多種方法吸引寶寶的注意力,讓寶寶投入到遊戲中去,如果寶寶精神不集中,可暫停遊戲,或選一個寶寶注意力集中的時候再做。
再次,父母要根據寶寶的年齡階段選擇適合寶寶的讀物,這個時期的寶寶最好選擇一些圖畫書,適當配有圖釋漢字,讓寶寶翻看自己感興趣的圖片,無意中記憶圖片的名字。父母可陪孩子一起看插圖童話書,並給寶寶講書中的故事,引起寶寶的興趣。
此外,還要教寶寶正確的握筆姿勢和看書、寫字姿勢,如身子坐正,兩臂平放,課本平放前方,胸離桌子一拳遠等。
寶寶良好的學習習慣是由成人有意識地培養形成的,而習慣一旦形成,就不易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