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4章 13 1歲1~2個月寶寶這樣教(1 / 1)

育嬰師媽媽說:訓練寶寶拿起或拖物行走的能力

寶寶的平衡能力增強,走路也進步了,能夠彎腰撿東西,然後站起來不摔倒。寶寶已經不滿足在平地上蹣跚行走,也不滿足於往桌子、椅子上爬,寶寶開始試探著往更高的地方、更危險的地方爬。寶寶運用手的能力有了很大進步,能用單手完成動作。

寶寶可用手拿著東西獨立行走,或拖拉著玩具獨立行走,這種動作會改變寶寶的身體重心,鍛煉寶寶的平衡能力,父母應該給寶寶創造一處可自由行走的安全空間,準備一些有趣的拖拉玩具,訓練寶寶這方麵的能力。如讓寶寶拉著小車在地上繞圈,將毛絨熊從沙發上抱到床上等。

父母還可以讓寶寶幹點小“家務”,如讓寶寶把毛巾給媽媽拎過來,把爸爸換下的鞋子提放到一邊,給奶奶拿個蘋果,或把垃圾袋拖過來等。

睡前故事促進寶寶大腦發育

睡前故事一直以來是增強親子關係的紐帶,幫助寶寶更好睡眠的催化劑。最近的研究發現,父母給寶寶創造的優美、安靜的故事情境可不知不覺地促進寶寶的大腦發育。這種作用主要是通過寶寶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神經係統發育兩方麵來實現的。

睡前故事可增強邏輯思維能力

寶寶第一次聽故事幾乎什麼都沒記住,但反複地聽上幾遍就會注意到故事中情節和次序,有時他們還會根據自己所學到的知識來預測接下來將要發生的事情。這些關於次序性、直覺性知識在寶寶今後數學、科學、寫作等學習中會發揮巨大的潛力。父母講故事時可以多提出一些問題,如“你猜後來會怎樣”等。

選擇內容平靜、優美的故事

為了讓寶寶安靜入夢,最好挑選有安定感、情節變化平靜的故事,寶寶才不會越聽越興奮,如《會飛的小螞蟻》、《彩虹尾巴下麵的青蛙》、《小白兔的種子》等;家長講故事時,要把故事講得有安寧的氣氛,並不時針對寶寶的年齡和心智發育,稍微調整故事內容。

語言生動形象、感情豐富

父母在給寶寶講故事時可適當誇張自己的語言,讓聲音更加生動形象,多用一些寶寶喜歡的、容易理解的詞語,如擬聲詞、重疊詞等,如果家長能夠充分表現愉快、憤怒、失望、難過等情緒,睡前故事就會更精彩。為寶寶講床邊故事,要用感情來表現氣氛,而且要輕柔甜美。講故事之前,最好先了解故事的主題和內容,那麼講起來一定很自然生動。

如何教寶寶用詞組表達意圖

在這個階段之前寶寶可能隻會說單音節詞彙,比如問寶寶叫什麼啊,可能會說“寶”,問寶寶吃奶了沒,可能會說“吃”或“奶”;但滿1歲後,寶寶慢慢學會舌頭拐彎,使用詞組,如“吃奶”、“媽媽抱”之類的話,也就是說寶寶已經進入了短語階段。

這個階段的特征是:寶寶能夠準確地使用簡單詞彙,通常是身邊的事物名稱,或經常發生的動作等,比如“鴨子”、“車子”或“爸爸喝”等。

這時期父母要在寶寶學會用一個字表達自己的要求的基礎上,進一步訓練寶寶用兩個字以上的詞組表達要求。例如,寶寶說“抱”時,可能是讓媽媽抱他,也有可能是他想抱布娃娃。這時父母就可根據當時的情景引導他說出完整的詞組,如,“媽媽抱”或“抱娃娃”。再如寶寶說“喝”時,父母就可問他“寶寶要喝水?”、“寶寶要喝奶?”然後教他說,“喝水”、“喝奶”。

父母在教寶寶使用詞組時父母可從以下幾個方麵著手:

多說

多說包括父母要多向寶寶說話,和多激勵寶寶開口說話兩方麵。父母可不斷地向寶寶介紹周圍的人和物,詳細地描述一些細節,讓寶寶暴露在語言環境當中。同時還要適當地鼓勵寶寶多使用口語詞彙而不僅僅動動手指,比如在寶寶指著冰箱做出想要的動作時,父母可以鼓勵他說出“果汁”、“牛奶”等詞彙。

兒歌與閱讀

兒歌和閱讀是促進寶寶語言發展的主要手段,多給寶寶唱兒歌,多給他講故事,配合表情和動作,增加寶寶的語言理解能力,豐富寶寶的語言詞彙。同時,在押韻或重複字處放慢速度,給寶寶一定的時間模仿發音。

語言遊戲

多花些時間在遊戲上,鼓勵寶寶說出各種玩具的名字及顏色,大人說出玩具的名字讓寶寶找,讓寶寶玩過家家等等。在遊戲中父母要多說,並且要刺激寶寶說。

當寶寶無意中使用短語表達他的意願時,父母應當積極鼓勵並好好表揚一下,幫助他建立自信,同時引導他盡量多使用短語代替哭鬧和手勢。

每個寶寶的語言發育程度不一樣,有的寶寶可能言語發育緩慢,1歲時還不會說詞組,父母也不用著急,多和寶寶“交談”,激發寶寶說話,多和寶寶做語言遊戲,加強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