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嬰師媽媽說:用正確的方法和寶寶溝通
1歲半的寶寶自我意識增強了,有了自我主張,注意也越來越多了,開始喜歡我行我素,喜歡別人順著自己的想法來,再加之能夠獨立行走和自由運動,給寶寶創造了自主探索未知事物的有利條件,因此寶寶越來越難“管教”了。且隨著寶寶的長大,父母對寶寶的期望值也提高了,想讓寶寶做個聽話的乖孩子,這就會使父母和寶寶之間產生矛盾。
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千萬不能用斥責甚至動手打罵來管教寶寶,斥責和打罵對大多小孩來說不起作用,有時會加重寶寶的哭鬧或倔強脾氣,有時即便起作用了,也是暫時的或表麵的,而且在斥責聲與打罵中長大的小孩,容易出現心理發展障礙。
正確的做法是與寶寶之間建立良好的溝通和交流機製,以寶寶的興趣和心理特點為依據,采取和解。如寶寶在玩水,父母勸說無用,則可拿來一個寶寶更喜歡的玩具把他引離現場,當寶寶放棄玩水後,再告訴寶寶水浪費了寶寶就沒有水喝了等。
玩球開啟寶寶的智力
玩球是每個孩子童年甚至一生中最頻繁的遊戲或活動之一,球成本不高,這是玩球普遍的一個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球類遊戲或運動可促進孩子的智力發育。寶寶從幾個月時就會玩球,那隻是限於抓握、觸摸等方麵,但隨著寶寶的長大,玩的種類可以越來越多,球對寶寶的促進作用也越來越豐富。
1歲半的寶寶在玩球時,除了刺激爬行和兩隻小手的抓握能力,促進四肢和手部肌肉的發育外,還能夠鍛煉寶寶的下蹲、彎腰、站起等動作的敏捷性,培養寶寶的觀察力、注意力和耐心,培養寶寶的數學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讓寶寶在歡樂的氣氛中體會友愛與合作的精神等等。
這時寶寶玩球都是站著玩,父母可把球撒在地上,帶自己的寶寶或和其他的寶寶一起撿球,看誰撿得快、撿得多,也可以把不同顏色的球混在一起,讓寶寶撿起來歸類,分別放進不同的容器裏等等。
等寶寶再大一些,大動作能力更加成熟,能夠奔跑、蹦跳,或邊跑邊抓握時,還可通過和寶寶傳球、投球來促進他的四肢、手腳配合的能力,提高他全身動作的協調性。如父母和寶寶相距1米站好,由寶寶將球用力投向家長,家長把球還給寶寶,反複傳遞。父母與寶寶之間的距離可隨寶寶的熟練程度的增加而遞增。
寶寶3歲後,就已經能玩小一點的籃球了,父母可教寶寶連續拍球,移動雙腳追拍球,從而讓寶寶學習四肢互相配合,促進他的四肢協調運動能力。
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玩法,如:旋轉球、左右手互相傳球,鍛煉手眼協調能力;踢球鍛煉下肢力度和身體平衡能力等等。父母要根據寶寶的具體發育狀況和能力,選擇適合寶寶的玩法,讓寶寶玩得開心,玩出智慧。
如何應對脾氣暴躁的寶寶
這時期的寶寶對外界事物已經有了粗淺的認識,也有了最初的內心感受能力,但因受自身行為能力的限製,常常因為不能夠實現某些想法而感到沮喪,也會體會到挫敗感。當寶寶處於這種狀態時,就會通過發脾氣來緩解內心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