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6章 15 1歲5~6個月寶寶這樣教(2 / 2)

一般寶寶發脾氣都是由於願望不能滿足引起的,很多父母或爺爺奶奶為了及時緩解寶寶的脾氣,一旦寶寶發脾氣就會立刻滿足他,或者想方設法哄他,其實這種做法是錯誤的,一旦寶寶知道自己的脾氣可換來滿足後,就會把發脾氣當成達到目的的慣用手段,隻能讓他更喜歡發脾氣。

當寶寶發脾氣時,父母要想辦法讓寶寶明白,發脾氣是白費力氣,不會讓他的願望得到滿足的。父母可保持冷靜、平和的心態,暫時避開,讓他自己發泄,等脾氣過了,再用寶寶能夠聽得懂的語言勸導,並明確地告訴寶寶,小孩子不應該發脾氣,這樣就不乖了。一般情況下,父母不理睬他的哭鬧,過一陣子後寶寶會主動停止。越是倔強的寶寶,父母越不能妥協,當然前提條件是要保證寶寶安全,不能讓他哭暈過去。

其實,寶寶的脾氣大多是由大人慣出來的,在寶寶很小的時候,家人盡量滿足他的所有要求,讓寶寶養成了這種習慣。因此,父母要從小讓寶寶明白,哪些要求是可以滿足的,哪些是不能滿足的。讓寶寶知道自己的權利是有範圍的,自己雖然人小特殊,但不能想要什麼就有什麼,想幹什麼就幹什麼。這樣寶寶會形成一種內在的自我約束能力,減少發脾氣的幾率。父母要以身作則,盡量給寶寶營造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

赤足有利於寶寶健康成長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都不會讓孩子光著腳到處亂跑,擔心孩子赤腳會把腳劃破。還有一些家長擔心經常赤腳會影響腳的美觀。其實,從健康角度上講,讓孩子赤腳玩耍一下很有益處。在日本幼兒園、中小學校裏,經常可以見到成群結隊的孩子在老師的帶領下,赤著腳繞著操場或沿著走廊進行慢跑活動,這就是著名的“赤足訓練”。

細心的父母或許會發現,孩子很喜歡光腳,大多數孩子愛出腳汗,鞋裏又潮又悶。經常赤腳可以滿足孩子喜歡光腳的願望,讓寶寶感到輕鬆愉快,而且還可以減少由於鞋子內細菌感染而致的腳部軟組織炎症。

專家研究發現,腳部血液循環的好壞,與腦、骨盆內的血液循環密切相關,經常赤腳活動,有利於保持全身血液循環和促進新陳代謝,並調節植物神經和內分泌功能,提高肌體對外界變化的適應能力。

赤腳對鍛煉踝關節的柔軟性至關重要,如踝關節僵硬,人在活動時極易跌倒;踝關節柔軟性差,在走路較多的情況下足弓會變硬甚至變形,易疲勞。經常赤腳行走能提高踝關節的柔軟性,能防止扁平足。

光著腳走路,如同對腳趾和腳掌心等部位的穴位進行按摩,能健脾益腎、鎮靜安神,對小兒遺尿、消化不良、小兒便秘等都有一定的療效。

赤腳也是孩子的天性,家長不妨利用夏天,給寶寶補堂“赤足教育”課,在幹淨、安全的環境裏,經常讓寶寶光腳行走。但赤足鍛煉也要注意場地,最好在專門的場地進行,避免孩子的小腳丫受傷,赤足行走後要及時洗幹淨寶寶的小腳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