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配合媽媽,彌補母親教育的不足(1 / 1)

“男掌外,女掌內”的觀念如見已漸漸成為老皇曆了,現在的女性大多數在事業上都有自己的一方天空。然而,作為男性卻並未因此而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家裏,把教育孩子作為自己重要的責任。有些爸爸甚至認為,孩子有媽媽教育就足夠了。

實際上並非如此。我國自古就有“嚴父慈母”的教育觀念,母親對孩子的教育是溫和的,感性教育較多;而父親對孩子的教育是嚴肅的,理性教育較多。男性與女性的這種社會角色和思維方式的不同,也導致對孩子教育方式的差異。而孩子所需要的教育,恰恰是這兩者的有機結合。如果說母親的教育是“滴水穿石”的話,那麼父親的教育就是“點石成金”。其中任何一個角色的缺失,都會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

而且相對而言,孩子對父親的教育也更敏感。一位好的父親可以成為孩子探索新領域的向導和力量的源泉,而這些正是母親教育的薄弱環節。父親能帶給男孩勇敢、獨立和探索等品質,帶給女孩安全感,並且從小就能讓女孩學會如何與男性打交道,這也是母親教育無法替代的。

因此,在對孩子的家庭教育中,父親也應主動承擔責任,配合母親的教育,彌補母親教育當中的不足,幫助孩子茁壯成長。

袁菁是個善良乖巧的女孩,學習也好,大家都很喜歡她。可她有個毛病——膽子小,做事也經常怕這怕那,畏畏縮縮的。媽媽本身膽子也小,看著膽小的女兒她也很無奈。

為了糾正女兒膽小的毛病,袁菁的爸爸決定多鍛煉鍛煉女兒。於是節假日,爸爸就帶著菁菁去爬山,去動物園看老虎、獅子,甚至帶女兒去坐過山車、參加溯溪等戶外活動。開始階段菁菁會嚇得直哭,但爸爸給她做示範,並多次鼓勵女兒試一試。漸漸地,女兒戰勝了自己的恐懼心理,變得勇敢起來了。

同對母愛的需要一樣,孩子對父愛的渴望同樣強烈。如果家長們足夠細心的話,會發現得到父親和母親雙重教育的孩子,在生活、學習,至少在品德上,要比一些單親家庭的孩子,至少是缺乏父愛教育的孩子好得多。相比於母親來說,在培養孩子興趣、開發孩子智力等方麵,父親也更具有優勢,因為男性身上通常具有獨立、自信、果敢、堅強、敢於冒險等特性特征。而孩子的這些個性,單靠母親的教育是很難形成的。

因此,爸爸和媽媽對孩子的教育結合起來,才是最好的家庭教育,兩種教育缺一不可。爸爸也隻有配合媽媽共同教育孩子,才能發揮出各自的優勢,將孩子教育得更好。

成功爸爸課堂啟示:

啟示一:與妻子共同探討如何培養孩子

教育和培養孩子是雙方的責任和義務,父親將教育孩子的責任全推給母親是不對的,當然,父親一手包辦也是不合適的。隻有夫妻雙方經過協商,意見一致,才能防止教育偏差,收到對孩子有益的教育效果。

平時孩子與媽媽在一起的時間可能比較多些,因此爸爸要多與媽媽溝通詢問,抽時間與媽媽共同探討教育孩子的問題,並與媽媽的教育態度保持一致。對於有爭議的問題也不要爭吵,應各自提出意見,並盡量商討出雙方都能接受的科學教育方式。要知道,隻有爸爸媽媽配合得好,才能將孩子教育好。

啟示二:發揮父親教育的特有優勢

在一定程度上,爸爸可能比媽媽更能理解孩子,因此在教育孩子方麵也有更強的目的性。要培養哪些品質,發展哪些才能,父親通常都比母親更有計劃性,對孩子的要求也更嚴格。而母親在這方麵就要差一些。大多數母親對孩子都是有較高期望的,但在實際教育中,可能會顯得缺乏計劃,並力不從心。此時,父親對孩子的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

爸爸平時應主動與孩子接觸,在孩子麵子表現出自己最好的一麵,將自己的關心、愛、情緒、做事方法等都傳遞給孩子,讓自己的一舉一動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等。

啟示三:多抽時間與孩子在一起

男性忙事業大多為了妻兒,但如果為了事業而放棄對孩子的教育,就是本末倒置了。所以,爸爸平時應盡可能多抽時間與孩子相處,哪怕是早飯前十分鍾,或是晚上睡前的十分鍾,都會讓孩子每天體會到父愛在存在。而與孩子交流的本身也是一種樂趣,更是父親和孩子共同成長的一部分。

爸爸手記

在教育孩子過程中,爸爸和媽媽都要發揮出自己的教育優勢。尤其是爸爸,相比媽媽而言,其教育具有更大的優勢,能將陽剛、堅強、勇敢等優異的男性品質灌輸給孩子。所以,爸爸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即使工作再忙也要多抽時間教育孩子,配合媽媽,履行自己的職責,彌補母親教育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