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昆明“不文藝”(1 / 1)

昆明“不文藝”

風尚電影

作者:沈熹微

不久前,幾個寫字的朋友來雲南旅行,落腳昆明時我趕著時間在晚上去酒店和她們小聚片刻。是夜,出門已華燈初上,車子在擁擠的街道上艱難穿行。當你要去赴一個約會時,不難發現昆明的路特別特別窄。

姑娘們的聚會活色生香。拿出禮物交換,泡自己帶來的茶,分享最新的養生心得,聊圈裏圈外八卦無數,一個個眉飛色舞,毫無倦意。談得暢快,時間過得渾然不覺,10點半時我起身道別,想著不要影響彼此的休息為好。她們送我到門口,卻興致勃勃地結伴去逛夜市。

說真的,在昆明生活幾年,我還不知道哪裏有夜市。她們說在花鳥市場附近,我返程途中一直在想,如果那裏啥也沒有,豈不讓人失望。誰知我這廂方回到家,已見到她們在微博上發出吃燒烤的照片。背景裏街道燈影幢幢,依稀可見不少路人,乍一看,很有點成都錦裏的意思。不禁啞然失笑,原先認定的昆明乏味之印象恐怕是錯了,乏味的該是我自己。

過去拿成都和昆明比較,少不得埋怨“昆明不夠文藝”。記憶中,在昆明隻參加過極有限的幾次夜間文藝活動,去文林街的“I am living”酒吧聽過演出,在昆都一間忘記名字的酒吧裏看過台灣民謠影像,到海埂大會堂看《暗戀桃花源》、聽音樂會,上雲南劇院欣賞楊麗萍編排的《雲南映象》。說起來似乎不算少,一旦拋擲到長達7年的時間裏,實在幽微不可尋。素日生活再平淡不過了,隻有當好友望月回到昆明,才能多出幾項諸如看紀錄片、聽講座、喝茶清談之類的“文化節目”。

對於一個曾經居住於成都玉林西路以及寬窄巷子鄰近,浸淫在高密度的讀書會、樂隊演出、畫展攝影展所充滿的濕潤空氣裏的人來說,從一開始我就對昆明的文藝生活懷著膚淺的傲慢,完全沒有探究的好奇心。早年上班時還有和同事在深夜加班後去喝一杯的閑情,現在則完完全全宅在家中,兩耳不聞窗外事。

其實要發現昆明的“文藝”很容易,隻要打開豆瓣網的昆明同城,各種音樂節、話劇表演等文化交流活動可謂十分豐富,節目單裏時不時出現諸如周雲蓬、左小祖咒、謝天笑、孟京輝、賴聲川、宮崎駿等耀眼於不同領域的名字。有的是親臨現場演出,有的是他人對經典的重新演繹,水準不一,但不少參與者甚為積極。我懷疑正是參差不齊的生長態勢凸顯著這片土地的生機,更不用說在文林街、錢局街的某個角落裏,隱藏著的那些實體書店,比如“卡夫卡”和“麥田”了。

在文藝一詞日漸尷尬的同時,我所不了解的昆明,很多人依然在堅守著。城市化進程推動著大量的形象建設,氣候年複一年地走向敗壞,使得我們的城市慢慢趨近,失去各自的特征。如果再去掉文藝版塊,真真是天下大同,天空逐漸連成大片灰。不知石家莊、西安、蘭州這些當年的搖滾重鎮今日風采尚在否。說來慚愧,仿佛自己隻是個偽文藝青年罷了,已經不關心這些許久。在安閑寧靜的日子裏,我放任著,有點不為所動老去的架勢。

又想著,將蒼老作為淡出文藝生活的理由並不成立,人不隻是因為年輕而文藝。文藝本身即意味著年輕和激越,密布危險、痛苦和甜蜜。同樣,一座城市的豐富,大約不能少於此。

(沈熹微:自由撰稿人,現居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