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孩子那天真又可愛的樣子,我想,孩子利用一切時間愉悅自己,不正是我所希望的嗎?天這麼晚了,他吃不上飯,卻毫無怨言,仍抓緊時間練他的車技,多麼積極的心態啊!我還有什麼不滿足的!
有位教育學家說得對:“沒有教不好的孩子,隻有不會教的家長。”我很有同感。所以,要努力提高自己,在孩子小的時候做一個會教的媽媽。
我一直覺得對不起孩子,因為連年帶高三,任務很重,時間上、精神上都非常緊張,孩子從小就和我一起出入家門,可以說,從小就按高三的作息時間作息。可是,高三生放學回到家裏都應該有飯吃,而我的孩子卻沒有,晚飯吃到八點半是常事,但孩子沒有任何怨言。所以,減少一些反麵的說教,增加一些正麵的引導才對得起孩子。
小學三年級,孩子參加學校的習字展覽、《手抄報》、做手工,每次都能得到老師的表揚,這時媽媽就及時給孩子定位:“在你很小的時候,媽媽就看出來了,你做什麼事都要做到最好,做不好都過不了你自己這一關,這是你的特點,媽媽很欣慰。”
做事盡最大努力,做到最好,成了孩子的習慣。聽寫,他要求自己整篇不塗抹,數學考試,他的目標是不丟分,雖然很難做到,但他還是很執著。
每次他幫我幹活,幹完之後總要問,媽媽行嗎?我總是堅定地告訴他,隻要你覺得行就一定行,你肯定做到最好了。
“愛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尊重是創造的源泉”。我相信,人在尊重和鼓勵中生活,感覺一定很好,他的能力也一定會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
許多事情,家長引導得好,就會省去很多麻煩,等到問題發生了再去糾正,就沒那麼容易。
網絡時代,信息爆炸,新生事物層出不窮,孩子們記憶力好,接受起來也非常快。在他們的嘴裏,球星、影星、歌星的名字如數家珍。而媽媽們既要努力工作,又要操持家務。孩子越來越大,共同語言越來越少。家長對孩子問得最多的就是:“作業寫完了嗎?”這本無可厚非,但是,隻問這些,並且頻率過高,有的孩子就會感到膩煩。
在高中,老師對厭學的孩子進行家訪,聽到最多的就是:一催他寫作業,就說你別管了,問他做完了沒有,他就挖苦你,“就讓你檢查,你看得懂嗎?”
孩子對生他養他的父母都能如此無理,老師又能怎麼樣呢?
老師們經常給學生講,父母管你吃管你穿,學習不讓他們管,說得過去嗎?你能做好,可以少管,你過分貪玩兒,就應該接受家長的管理。但是,孩子大了,會有教不好的學生,也會有不會教的老師。
老師們受職業習慣的影響,每當看到家長都管不了的高中生,就會聯想到自己的孩子。回到家裏,不免要打一劑預防針。
我本來不喜歡看球賽,但是孩子在看,我也想坐一會兒,就隨著孩子看。這是一場美國NBA籃球賽,每次進球孩子都能喊出球員的名字,而我一個也不認識。
我問孩子:“兒子,我一個都不認識,是不是‘out’了?我都不想做飯了,咱們一起看吧。”
“我也不看了,我們一起做飯。”
“我在許多方麵真的不如你,你應該幫助我縮小咱們之間的差距。”
“你也看這個,就不是你了。”
周末,我洗衣服,收拾房間,采購生活用品,孩子經常主動幫忙。對於“星”,我知道得很少,他從不嘲笑我。
孩子明白,他的時間可以用來學習、聽歌、看球賽,都是因為我付出了勞動。他隻有珍惜我的勞動,才會更加珍惜自己的時間;他隻有體諒我的辛勞,才會更加努力地學習;他隻有理解我的用心,才會正確對待我的教誨。
孩子是一張白紙,年齡越小,越容易著色,長大了,畫滿了,就不好改變了,所以家庭教育起步要早。
如果孩子到了高中仍然是非不分,甚至胡攪蠻纏,父母的教育便完全無濟於事了。家長難過事小,真正不幸的是孩子,孩子的一生要靠自己走完,誰都替代不了他,沒有健康的人格,會走許多彎路。
現在的學生,競爭激烈,家長們都不指望他們做多少家務,但是,小時候過分溺愛,會使他們長大後對家務視而不見。所以,在適當的時候,家長必須給孩子上好“學會感恩”這一課。
應該父母講的,別人替代不了。因為身份不同,說話的分量就全然不同。家長要注意觀察孩子的內心世界,尊重教育的時效性,經常轉換角色,加深理解,使孩子的成長早日步入良性的發展軌道,為國家也為小家培養身心健康、個性舒展的有用之才。
正麵引導優於反麵說教,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如果家長們從孩子小時候就注意正麵引導,孩子就不會發展到管不了的地步。等到孩子犯錯誤了,從思想上扭轉不了了,再去說教,孩子和家長都會很苦惱。
教子心經
● 有位教育學家說得對:“沒有教不好的孩子,隻有不會教的家長。”但是,我個人認為,這裏所說的“孩子”,應該是“小孩子”,大孩子就未必。所以,要培養孩子,必須從小做起。
● 孩子是一張白紙,年齡越小,越容易著色。如果孩子到了高中仍然是非不分,甚至胡攪蠻纏,家長難過事小,真正不幸的是孩子。
● 孩子明白,他們的時間可以用來學習、聽歌、看球賽,都是因為媽媽付出了勞動。他隻有珍惜媽媽的勞動,才會更加珍惜自己的時間;他隻有體諒媽媽的辛勞,才會更加努力地學習;他隻有理解媽媽的用心,才會正確對待媽媽的教誨。
狀元寶典:喜歡提問題,父母從來不給壓力
——2010年湖南高考理科狀元:王璨(加分710)
王璨認為:“學習沒什麼特殊講究,最主要的是我上課認真,抓好了課堂學習,不懂的及時問老師。”老師認為她的最大特點就是課堂認真,喜歡提問題,不會放過任何一個細節,而且有自己的想法。一些在同學們看來不值一提的問題,通過她問出來後,會發現更深層次的東西。王璨80%的下課時間基本上是在不斷問老師問題中度過的。
而她的媽媽有自己的育女經:“女兒從小就不錯,生活自理能力也比較強,不用我操心。我們一直把女兒當朋友對待,和她交朋友,她有什麼事也會隨時和我們講。家裏從不給女兒任何思想負擔,學習上讓她自己做主。”
5.莫比智商,相信孩子能行
孩子各方麵的能力都是在不知不覺中慢慢發展起來的,他需要培養,但不能拔苗助長。
小陽的媽媽天資聰穎、心靈手巧,看著小孩寫字、算數慢慢騰騰的就著急,再看看小學課本如此簡單,恨不得一口氣給他講明白。
每天放學後,她都要給孩子介紹如何運算會更簡便,如何記憶會更牢固。慢慢地,孩子越來越依賴媽媽,媽媽不在就不做作業。
可是媽媽給孩子定下了規矩,放學後必須先完成作業,才能出去玩兒。孩子小,媽媽沒時間就乖乖地等,等著媽媽回來後,媽媽再一個一個地講。
隨著年齡的增長,媽媽發現,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孩子也不會,更確切地說,是孩子根本就不想,甚至不看。
媽媽問孩子:“這麼簡單的問題你也不會嗎?”
開始,孩子委屈地說:“我想知道你有沒有更簡單的辦法。”
孩子一天天長大,給媽媽的答案也不盡相同了。同樣的問題,有時候,孩子會頑皮地說:“我還沒看題呢!”
每天放學回家後,孩子為了早一點出去玩兒,每個題都要問媽媽。
孩子上三年級了,媽媽覺得自己沒少下工夫,但孩子的成績離自己的期望越來越遠。於是,媽媽開始變本加厲,放學之後更不讓孩子玩了,要好好地給孩子開小灶。
媽媽的講解不絕於耳,但是仍不見效果。媽媽的耐心逐漸地消磨殆盡。“你怎麼連這個也不會呀!”這成了媽媽的口頭語。
這種話說多了,孩子越來越沒有自信,有時候被媽媽說得太狠了,也不免回敬一句,“你小時候什麼都會嗎?”
孩子上四年級時,一天放學回來,拿回一個字謎,讓媽媽猜。媽媽猜了幾遍都沒有猜對,孩子高興了:“原來你也有不知道的!”
其實,孩子的智商很高,但是,從一開始家長就一直在遏製孩子思維的發展,甚至急於求成,不給孩子獨立思考的空間,總希望把自己的聰明才智作為激發孩子上進的動力。自己倒是很欣慰,可孩子越來越沮喪,因為,無論如何,孩子都不如媽媽。
其實孩子小時候,最希望別人說他行,說他棒,得到了肯定與賞識,才能得到成長的快樂。孩子們一般都有很強的表現欲,隻有經常發現他比別人強,自信心才會逐漸增長。愛迪生說,“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孩子總是受媽媽的壓製,自信從哪裏來?
孩子怎麼學都不如你,他在你麵前就很難建立自信。本來孩子覺得在學校長了很多見識,可是到你這兒一文不值。上學回來沒有一點成就感,聽課還有什麼意義?
如果他不會的,都能在你這裏得到答案,在學校裏,就不會在意老師講什麼了。好不容易放學了,回到家裏,你繼續給他講課,他已經沒有興趣了,這個時候實際上是在打消耗戰,家長也許能夠得到心理上的平衡,但是對孩子沒有任何好處。孩子拿字謎回來考媽媽,已經說明了他對媽媽的逆反,將來他對媽媽教育的配合程度也會大打折扣的。
目前,高學曆的父母越來越多,而教育孩子的機會隻有一次。年輕的爸爸媽媽應該耐下心來,尊重孩子的認知規律,不要拔苗助長。尊重孩子的成長規律,才能在施教過程中少走彎路,自己的聰明才智才能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要相信孩子能行。
我們經常發現,麵對新生事物,孩子比家長學得快,懂得多。比如,一件新的電器買回家,大人對著電器,認真研究說明書,還未必會用。而孩子幾分鍾就能將它的所有功能發揮得淋漓盡致。再比如,電子遊戲,至今有的家長也搞不明白,孩子則樂此不疲。
所以,要尊重孩子的認知規律,給孩子創造自我發展的空間,激發孩子積極探索知識的樂趣,比填鴨式地教給他知識方法技巧要好得多。
教子心經
● 愛迪生說,“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孩子小時候,最希望別人說他行,說他棒,得到了肯定與賞識,才能得到成長的快樂。孩子們一般都有很強的表現欲,隻有經常發現他比別人強,自信心才會逐漸增長。
● 青出於藍而勝於藍,要相信孩子能行。年輕的爸爸媽媽應該耐下心來,尊重孩子的認知規律,給孩子創造自我發展的空間,激發孩子積極探索知識的樂趣,比填鴨式地教給他知識方法技巧要好得多。
6.不憤不啟,授之以漁
無論在什麼樣的學校,我經常都會看到這樣的情況,學生成績上不去,家長著急,老師著急,隻有學生不急。沒有興趣,就沒有內驅力,學習就變成了一件枯燥的事情。老師們一直在研究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然而興趣不是一下子培養起來的,學習興趣培養宜早不宜遲。如果家長們能盡早做一些工作,讓孩子嚐到學習的甜頭,並慢慢步入學習的軌道,學生帶著對知識的渴望主動學習,效果會更好。最可怕的是從小就對孩子進行填鴨式灌輸,扼殺孩子的學習興趣。
小明5歲了,在幼兒園上大班,媽媽下班後經常教孩子認字、算術。周末,媽媽一邊幹活,一邊看著孩子玩。本來孩子玩得很高興,媽媽突然問:“兒子,3加4等於幾?”
孩子特別調皮,對著奶奶做了個鬼臉,說:“等於5。”
媽媽沒有看到孩子的鬼臉,一聽就急了,“昨天還算對了,今天是怎麼了?”一巴掌下去,孩子哭了。
“好好算算!”
“等於7。”
“這不是會嗎?欠揍。”
奶奶聽到孩子哭了,過來一問,孩子更委屈。一場不愉快就這樣發生了。
多少孩子的童年,就這樣在媽媽的隨心所欲中過去了。每一件小事,都會給幼小的心靈留下一道傷痕。不知道媽媽這樣做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孩子將來可能會用心去算,也許隻是為了避免媽媽的責打,而對於他為什麼要學這些,心裏根本不清楚。這種硬性的灌輸,不會引起孩子的任何興趣,隻能傷害孩子的感情。
激發孩子對知識的渴望比教會孩子具體的知識要好得多,他知道了算術的必要他就會去算,他知道了認字的必要他就會去認,他想學了自己就會想辦法。
有人說:“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雇人去搜集木頭,也不要給他們分配任何任務,而是要去激發他們對大海的渴望。”
四川一所小學,在學算術的時候,讓孩子們帶上零錢去菜市場買菜。其他學校的老師,也會想辦法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然後教孩子們學習。如果家長沒有比老師更高明的辦法,不如不教。如果家長以孩子的不愉快為代價來換取正確的答案,除了扼殺孩子的學習興趣之外,沒有任何意義。
在美國,發生過這樣的事情,一個剛上幼兒園的孩子,回到家裏,看到字母“?槁”,就讀出了它的發音。
爸爸問:“是誰告訴你的?”
孩子說:“是幼兒園的阿姨。”
第二天,爸爸責備幼兒園限製了孩子思維的空間。他認為,孩子太小,不應該過早讓他認字,孩子不知道“a”是什麼的時候,會產生許多遐想,賦予它更多的意義,過早告訴了孩子這一個答案,他就隻能認為這就是一個字母,無形中,縮小了孩子的思維空間,限製了孩子想象能力的提高。
這個小例子多好呀!而我們的父母們,是哪所學校晚放學,就把孩子放到哪裏,他們要贏在起跑線上,因為高考競爭太激烈了,他們考慮不了那麼多。這也許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但是它不適合每一個孩子。
作為老師,我研究過教育和孩子心理,比較注重對孩子興趣的培養,注重激發孩子對知識的渴望。
我的孩子小時候,我從來不直接教他認字,而是經常讓他感受認字的重要。一次,我帶他去買生日蛋糕,他坐在後座上,我推著自行車,一個門麵挨著一個門麵地找。我自言自語、一字一頓地說:“發、型、設、計”——這是理發的;“休、閑、服、飾”——這是賣衣服的;“茶、道”——這是品茶的;“蛋、糕、房”——“就是它,終於找到了!”
小家夥站在那裏看了再看,我把他從車座上抱下來,他仰著頭站在那幾個字底下一動不動,而我則耐心地等著。兒子已經明白,認字才能找到蛋糕,我再多說一句話都是多餘的。之後幾天,隻要路過那裏,他總要站起來喊:“蛋、糕、房!”
後來,一直穩穩當當坐在車座上的孩子越來越不安分了,一會兒站起來,“理、發、店”,“休、閑、服、飾”,“那是什麼?”他的注意力已經到了字上。加上及時的表揚和鼓勵,看牌匾認字一時成了孩子的愛好。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看電視的時候知道看字幕了。當時動畫片《西遊記》正在上映,很好看。序曲一開始,孩子特別興奮。但是,每一集開頭打出的字幕一閃而過,他不會讀,特別著急。每到這個時候,他總是大聲地喊我。有時候我正忙著幹活,急匆匆地給他看一眼,“三打白骨精”、“智鬥牛魔王”、“巧借芭蕉扇”……有時候就錯過去了。為此孩子非常生氣,我除了道歉之外,總要自言自語地加上一句,“孩子多認些字就好了!”
後來,再看電視的時候,就發現他目不轉睛地盯著字幕。再往後,見我寫字,他就拿著筆畫。但是,隻要他不強烈要求我教他,我就當沒看見。
孔子曰:“不憤不啟。”也就是說,“孩子學習不到想弄明白一個問題而苦思不解的時候,不要去開導他”。我特別讚同,古人的觀念真的不錯,隻是有時我們沒有理解其精髓。
但是如何使之“憤”是教育的藝術,媽媽要做的就是利用合適的機會,或者刻意創造機會“使之憤”。
所以,我特別反對過早給孩子報課外班。我認為這是媽媽不負責任的表現。因為有的媽媽隻重視知識的培養,不注重興趣的開發,隻要孩子去學習了,心裏就踏實了。然而孩子小時候,最重要的不是獲取多少知識,而是對知識的渴望度有多高。
為了迎合家長,有的培訓班不得不注重對知識的灌輸,因為,很多家長衡量培訓班的優劣是看孩子學了多少知識。於是,培訓班經常給孩子創造機會,把學到的知識展示給家長。而家長很少考慮孩子學習時的感受和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