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周瑜公瑾(2 / 2)

“袁術這樣的愚夫,偏生有如此顯赫的出身家世,上天待人何其不公。”孫策恨恨的一砸幾案,“可憐我孫氏在江東也曾聲名赫赫,但先父戰死後,愚兄不肖,家道中落,雖然我是孫氏的長子,但終究隻是一個尚未行冠禮的無名小卒,加之朝中董卓擅權,因忌恨先父曾經拒婚勤王,恨屋及烏,故父祖的官爵沒能蔭及到我,現在連堂兄孫賁都要帶著江東舊部托庇於袁術帳下,種種尷尬之事……”

“兄長,《易經》有雲: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大丈夫行事不應怨天尤人。”周瑜毫不客氣的打斷了孫策的感歎,“再者,兄長所說的種種尷尬之事,未嚐不是振興孫氏的契機。董卓竊國蟊賊,天下皆知,其所作所為更是為天下士大夫所不齒,倘若兄長接受他的冊封,則成為助紂為虐的亂臣賊子,反而不美。兄長一支乃孫武子之後,世代在江東為官,家世出身皆可稽考,孫伯父天下名將,虎牢關前挺身奮戰更是讓江東孫氏忠勇之名傳揚天下,這些事實無論如何也不會被掩蓋,兄長所需要做的隻是不要讓這些事情隨著時間的逝去而被世人遺忘。所以,兄長在家居喪的這幾年應當向名師求學,同時結交士族友人,在鄉閭州郡間將自己的名聲傳揚開來。若能如此,則複興家世,重振孫氏威名指日可待。”

孫策聞言大喜,他對名門士族並沒有什麼具體的概念,至於如何獲得他們的支持更加沒有想法,現在有了周瑜的提點,讓他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孫策當即躬身為禮道:“聽公瑾一席話,如撥雲見日,令愚兄羞慚無地。隻是公瑾口中的名師,恐怕不易尋找。”

“這一節兄長無需煩惱,小弟已為兄長探訪清楚,目下正有兩位天下聞名的賢能之士隱居在江都。”周瑜見孫策一臉殷切的神情,笑問道:“兄長可曾聽聞江東‘二張’的名聲?”

孫策心中一震:“可是張昭張子布先生和張紘張子綱先生?”

“正是兩位張先生。”周瑜點頭道,“兩位張先生不僅有經天緯地之才,亦是享譽天下的名士。張子綱先生曾稱病推辭了大將軍何進、太尉朱俊、司空荀爽等達官顯貴的徵辟;張子布先生曾得到王朗‘民之望也,北麵而相之’的稱讚。若能得此二人相助,江東的豪門士族對孫氏的影響必然有所改觀。”

“據我所知,兩位張先生均是北方士族,因為避難才移居南方。”孫策有些猶疑的道,“自古文人相輕,我拜二張為師,是否會引起江東士族的反感?”

“兄長所慮不無道理,但是不用過於憂心。一者兩位張先生均出身於北方的頂級門閥,本質上與江東士族並無差別;二者二張是享有盛名的賢士,江東士族自持身份,絕不會因為南北之分而背上嫉賢妒能的惡名。”周瑜壓低了聲音,附耳道:“兄長如能招攬二張,委以重任,未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製衡江東士族,防止出現尾大不掉的情況,這可是一舉兩得的美事,兄長萬勿猶疑。”

孫策終於放下了所有的顧慮,請問道:“公瑾,兩位張先生現在何處。”

“兩位張先生現正在江都城東比鄰而居,過那逍遙自在的隱士生活。”周瑜道,“不過兄長要有心理準備,這等賢能之士,最是心高氣傲,相見恐怕不易。”

三顧茅廬麼?孫策心中尋思,這個道理我還是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