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和周瑜正在沉思間,外麵傳來了一陣喧鬧聲,孫策露出不悅的神色:“屯糧重地,什麼人在外麵喧嘩?”
親兵進來稟報道:“主公,一少年人欲闖入營中,被將士們攔住,所以吵鬧。”
孫策笑著揮了揮手道:“放他進來。除了子義,直到今日才又有一位敢於匹馬踏營的孤膽英雄。”
白衣少年被帶入營中,周瑜見到先是一怔,隨即笑著迎了上去:“原來是小友諸葛孔明,閣下何時從蜀中返回?我與我家主公掃榻相迎,期待已久了。”邊說邊將諸葛亮引薦給孫策。
孫策驚喜的上前見禮道:“在下久聞伏龍鳳雛之名,今日得見,大慰平生渴仰之思。不知鳳雛先生龐士元現在身在何處,煩勞孔明請來一起相見。”
“士元兄之事容在下稍後詳稟。”諸葛亮欠身還了一禮,“聽聞君侯新得禦賜麥種千擔,不知可否借在下一觀。”
“當然可以。”孫策命司農捧出一托盤麥種,遞給諸葛亮。
諸葛亮從托盤中取出幾粒麥種,拋入嘴中細細咀嚼,之後又仔細翻看了盤中剩下的麥種,良久才道:“君侯欲如何處置這批麥種?”
“明年春耕時發予治下的農戶,事關糧食民生,在下從來不敢輕忽。”
諸葛亮以雙手加額道:“天幸在下偶然聽聞此事,及時趕到。否則荊州之民方脫戰亂之苦,又將遭饑饉之禍。”
孫策聞言一驚道:“孔明此話何意,莫非這批麥種有問題?”
“君侯,這批麥種看似極佳,其實已用特殊的藥水炮製過,播種之後絕無發芽的可能。這種藥水罕為人知,炮製後的麥種外觀又與尋常無異,否則以曹操的奸狡,怎會以糧資敵?”
“孔明何以得知?”此次賜種之舉說起來無論怎麼有理,想起來卻總令孫策有些虛幻難以捉摸的感覺,而諸葛亮的論斷恰恰印證了他心中的隱隱不安。
“在下曾隨師父在南陽躬耕多年,自問頗熟田壟之事。這種藥劑本是家師調配,原為除去田畝間的雜草,不知如何流傳出去。”
“絕無可能!”司農終於按捺不住,出言嗬斥,“下官祖上世代為農,這批麥種也曾請數位經驗豐富的農戶查看過。我們看不出問題,難道你這小子便能看出問題。主公切不可聽信此人的胡言亂語。”
孔明也不惱怒,向司農施了一禮道:“大人勿怒,這件事情靠爭辯是無法得出結果的。不如這樣,你我各取一盤麥種於暖室中栽種,相信一月之內便見分曉。”
“好,若是麥種能夠發芽,這妄言誆騙之罪你要如何承擔?”司農咄咄逼人的問。
“看來大人是一定要賭個彩頭了。”諸葛亮笑道,“既然如此,小子便以項上人頭為注,賭這一局。”
“好,若是下官輸了,也就不用活了。”司農便要喚來軍法官,立下軍令狀。的確,如果麥種出了問題,司農難辭其咎,隻能一死以謝天下。
“二位都是盡心竭力的為在下謀劃,豈能以性命為兒戲?”孫策揚手製止了司農,“但是對手既然是曹操,這件事我寧信其有,不信其無。試種一事,需抓緊時間安排。”
司農忿忿不已的領命而去。孫策不再理會麥種一事,轉身看著諸葛亮道:“今日得見讓在下期待已久的人,真是幸事。”
諸葛亮躬身行禮道:“君侯謬讚了。在下此來,除了揭破曹操的奸謀,還有兩樣東西要獻給君侯,相信對君侯是極有裨益的。”
孫策淡然一笑,等待下文。
諸葛亮從袖中取出一副卷軸道:“這是在下奉師命遊曆蜀中時所繪的西川五十四郡全圖,其中地理行程,山川險要,一一俱載明白,相信可助君侯平定益州所用。”
諸葛亮再取出一個小小的紙包道:“這是一年可熟兩季的稻種,乃家師畢生心血所在,推廣種植後必能令君侯軍中無缺糧之虞,治下無饑饉之禍。”
孫策接過卷軸和紙包,由衷感歎道:“龐德公先生學究天人,真是絕代了。”
“孔明,不知士元何在,怎麼未隨你一起來此相見?”周瑜問。
諸葛亮歎了一聲道:“周將軍容稟,士元兄已於蜀中出仕,現為益州別駕從事。”
“出仕蜀中?”周瑜吃了一驚,“是否前次在下有什麼禮節不周的地方得罪了士元,竟致他明珠暗投?”
“與周將軍無關。”諸葛亮沉默了片刻,“士元兄曾對在下說起:寧為雪中送炭,不為錦上添花。”
孫策與周瑜聞言啞然:“寧為雪中送炭,不為錦上添花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