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兵發白帝(1 / 2)

建安九年二月十六日,紅色的猛虎戰旗再次被高高豎起,孫策身披火紅色大氅立在巨大的樓船船首,邁出了他二分天下中重要的一步——西征益州。這頭猛虎所帶領的三萬餘人中不乏江東的精銳:高順的兩千陷陣營,黃忠、太史慈的四千左右神臂營,甘寧、周泰、蔣欽的五千水鬼營,徐盛、淩統的一千虎賁,一萬五千山林甲士,其中近三分之一裝配了鐵鱗甲,各型艦船三百餘艘。其中兩千水鬼營士兵和五十艘戰船由諸葛亮統籌,承擔運送糧草等後勤職能,因此實際作戰部隊約為兩萬八千餘人,而這之中,賈詡、張繡、趙雲領三千風火騎兵由陸路奔襲白帝城,故此隨孫策依托長江,逆流而上的士兵約為兩萬五千餘人。

樓船“猛虎”,主艙。

“臣詡伏惟主公:臣內無輔佐之器,外無將領之才,以凡品荷蒙殊遇,委任腹心,統禦兵馬,誠足自愧。臣聞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臣每讀書至此,深以為然,今親當其事,豈可知而不為……”孫策看得直搖頭,轉手遞給了周瑜,“賈詡倒是寫得好文字,隻可惜我好武厭文,實在沒有耐性讀他這番宏論。”

周瑜風流儒將,讀這封書簡自然毫不費力,他一邊看一邊解釋給孫策聽。賈詡先是引經據典,抄錄了近千字的各類兵法,接著話鋒一轉,“臣三人領騎兵西進,不及拜辭,伏乞見原。”之後就沒有了下文。

孫策皺了皺眉道:“沒有時間拜辭,倒有時間寫這些,後麵還寫了些什麼?”

周瑜翻了翻書簡道:“沒有了,最後隻署了三天前的時間,還有之前兵法的出處章節,道兄長若是不信可以自行翻查驗證。”

“三天前?那就是二月十三日。”孫策敲了敲桌案,“本月軍糧配發至各營的時間是二月十一日,賈詡帶著一個月的糧草就敢引兵西進,他是準備殺馬為食麼?等他到了白帝城下,風火騎兵同步兵還有什麼分別?”

周瑜笑了一下道:“兄長,賈詡雖然隻領了一個月的軍糧,但他亦隻帶了五百騎兵。三千人的糧草五百人用,支撐六個月應該沒有問題。”

孫策搖頭苦笑,聽到親兵在外稟報道:“主公,諸葛先生回來了。”

孫策不再想賈詡的事情,命親兵將諸葛亮請入艙中。看到諸葛亮怏怏的神色,孫策心中已明白了七分,笑著撫慰道:“孔明不必自責。若龐統因為閣下的一番話便獻城歸降,他也不是名滿天下的鳳雛先生了。”

“在下隻是沒有想到士元如此決絕,竟然不惜使用連弩。”孔明從袖中取出一件弓弩和之前拔下的鐵矢,呈給孫策。

“連弩?”孫策接過弓弩和鐵矢,細細查看,同時命親兵去神臂營中請黃忠。

黃忠背著弓囊進入艙中,向孫策抱拳揖禮道:“不知主公喚末將何事?”

孫策笑著將連弩遞給黃忠道:“黃將軍,若論張弓搭箭,遍觀軍中諸將,無有出你右者。這件連弩是孔明所製,所以特意請你過來看看。”

“既然出自諸葛先生的手筆,想必是極盡巧思。”諸葛亮自投江東後獻上了諸如輪式水車等多項發明,黃忠在荊州領兵屯田時多得其助,因此對諸葛亮頗為欽佩。黃忠接過連弩,以手指一勾弩弦,心中暗暗稱奇,不禁手上加力,竟然始終無法滿弦。黃忠搖了搖頭道:“主公,此弩當不下四石之力。末將營中能開三石之弓者寥寥無幾,若說開四石的強弓,末將年輕時或許勉強能夠,此時已力不能及。諸葛先生製弩的工藝固然精巧,隻是實用上可能難比末將的長弓。”

“連弩雖然弩臂短小強硬,但是弩身上裝有機括,使用簡單且不費力。”諸葛亮裝好箭匣,轉動機括上弦,隨著弓弦張開,箭匣裏的短矢彈入射槽中。諸葛亮抬手發射,轉瞬間便將十支短矢釘入船艙的內牆上,隻剩下箭羽留在外麵。黃忠愕然半晌,咋舌道:“今天末將算是開了眼界,原來弩弓竟然可以快至如此,實在是震撼的很。末將自負浸潤弓箭數十年,時至今日單手至多能扣出三箭,連珠四箭,無論如何也達不到這樣的射速。”黃忠猶疑了一刻,接著道:“隻是如此射法耗箭極快,神臂營每人帶四壺箭上陣,每壺裝箭二十支,按連弩的射速,一盞茶的時間便會將箭矢射盡,到時便隻能提刀步戰了,如此弓兵的優勢就難以發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