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抗聯:孤懸敵後14年
黨史
作者:黃丹露 陶玉榮
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45年日本投降,東北抗日聯軍(簡稱“東北抗聯”)與日軍進行了長達14年的對抗。其艱苦卓絕,不隻是時間上的漫長拉鋸,更是在與中共長期失去聯絡、麵臨冰天雪地與物資稀缺的現實下,堅持抵抗日軍的侵略。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對東北三省進行全麵侵略。人民群眾自發組織起“義勇軍”、“救國軍”、“自衛軍”等各種抗日隊伍,這些零散的部隊統稱為“東北義勇軍”,也是東北抗日聯軍的前身。東北義勇軍兵源成分複雜,有東北軍的官兵和舊警察、土匪、士紳階層和群眾。雖然東北義勇軍在短時間內就達到了30萬人馬,給予日軍沉重打擊,但因為組成人員混亂,在1934年春天被擊潰。
1932年初開始,中共滿洲省委陸續派省委軍委書記楊林、楊靖宇等到南滿,中共大連市委書記童長榮到東滿等。1933年起,各地遊擊隊陸續變成東北人民革命軍或反日聯合軍。
1936年1月,在湯原境內召開了北滿各抗日部隊首腦聯席會議,決定成立東北抗日聯軍總司令部,並選舉趙尚誌為總司令。2月20日,發表了《東北抗日聯軍統一軍隊建製宣言》。《宣言》指出,廢除抗日軍一切不同的名稱,全部改成東北抗日聯軍。東北抗聯先後建立11個軍,此後,又先後變為3個路軍:第一路軍在南滿省委領導下,活動在南滿一帶;第二路軍在吉東省委領導下,主動活動在吉東地區;第三路軍在北滿省委領導下,活動於北滿(今黑龍江省)地區。
從1931年開始,由於當時的國民政府並不承認東北抗日聯軍,所以除了中共中央給予的精神鼓勵外,東北抗日聯軍沒有得到任何物資供應、彈藥支持。周保中在1936年5月16日的日記裏記載了抗日聯軍生活的艱苦:“午餐,托炭窯工人代煮小麥,既非粥,亦非飯,焦黑難看,較豬食猶劣。戲問工人曰:‘此食狗吃乎?’答:‘不吃。’又問:‘豬吃乎?’答:‘豬不吃。’乃相笑視,俯就食,其色難看,其味惡難堪,然而亦足以果腹。”
但在這樣的環境下,東北抗聯依然牽製住了日軍的部分兵力。1936至1937年,東北抗日聯軍的鬥爭出現了高潮,這期間,抗日聯軍與敵交戰達3976次,有效地牽製住日軍。抗聯人數最多的時候是1937年,達到3萬多人,在整個東北70多個縣活動。東北抗聯的戰績引起了日軍的注意,為了鞏固其“後方”,日軍對東北抗日聯軍進行了大規模圍剿。
1938年冬天,抗戰進入相持階段,日軍推行“歸屯並戶”,用燒房、槍殺、驅趕的手段,把當地民眾強製遷入“集團部落”。日軍對原來的村莊全部焚毀,拒絕搬遷的居民盡皆殺害。
“集團部落”四周大多築有3米高的圍牆,圍牆上設有鐵絲網,四角建有炮台,圍牆下挖有深溝。“集團部落”四麵設門,直通部落內外,太陽一落山,四門關閉上鎖。當時東北抗聯戰士的糧食,都是老百姓支援的,“集團部落”嚴禁糧食、食鹽、被服等物資外流。日軍的目的就是希望徹底隔離抗日武裝和人民群眾,使抗聯斷了食物來源。東北抗日聯軍處境日益艱難,進入嚴重挨餓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