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雙方的兵力懸殊巨大。1938年10月,全國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日軍在向關內進攻的同時,繼續向東北大量增兵。日本關東軍從1934年的30萬增至1938年的50萬,到1941年又增加至70萬。
1938年3月,日偽軍300餘人突襲寶清縣小孤山附近東北抗聯第五軍密營,李海峰連長等12人壯烈犧牲;同年6月,第一軍第一師師長程斌叛變後,盡其所知,供出了第一軍在各地的密營,日偽軍將其全部搗毀,抗聯第一軍損失慘重。
楊靖宇和魏拯民於1939年10月召開南滿省委和抗聯一路軍領導幹部會議,決定將隊伍編成小部隊分散活動,以衝破敵人的“圍剿”。
楊靖宇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軍是最讓日軍頭疼的隊伍,被他們稱為“東邊道社會治安之癌”,而抗聯活動地區也被稱為“癌腫地帶”。因此,楊靖宇的部隊遭到敵人的猛烈進攻。1940年2月15日激戰之後,楊靖宇身邊僅有6名戰士。當晚,他命警衛員帶3名負傷戰士擺脫敵人,尋找總部,自己帶兩名戰士繼續戰鬥。不久,身邊最後兩名戰士在下山買糧時遇敵犧牲,隻剩楊靖宇孤身一人。
2月22日,楊靖宇已經5天沒有吃飯,又得了重感冒,他發現了一個窩棚,便躲進去避寒。轉天,村民趙廷喜等4人砍柴時發現了他。楊靖宇給村民講抗日救國的道理,並給趙廷喜一些錢,讓他下山幫著買些糧食和衣服。但是趙廷喜回村後向特務告密,日偽討伐隊接到特務報告後,立刻進山圍剿楊靖宇。2月23日,楊靖宇隱藏在一棵大鬆樹後麵抵抗敵軍,雙手開槍射擊,但最終不幸中彈犧牲,時年35歲。日軍割下他的頭顱,解剖他的屍體,發現他腹內沒有一粒糧食,全是草根、樹皮和棉絮。
日軍的殘酷“討伐”,使抗聯的主力部隊急劇萎縮,趙一曼、趙尚誌、楊靖宇、汪雅臣先後在這段時間犧牲。1940年前後,部隊人員已經減少到不足1000人。由於沒有安定的休整場所,尤其是在寒冬,在缺吃少穿的條件下,抗日鬥爭難以為繼。與此同時,1934年以後,中共滿洲省委與蘇區中央失去聯係,抗聯孤軍奮戰。為保證傷病員得到治療,部隊得以休整保存實力,以及期待與中共中央恢複聯係,東北抗聯在無奈之下轉向蘇聯境內。
撤入蘇境的抗聯隊伍開始接受現代化和正規化的軍事訓練,對抗聯而言是一次很好的學習機會。整訓期間,抗聯製訂了嚴格的軍事訓練計劃,經過一段時間的刻苦訓練,隊伍的軍事素養、野外戰爭技能、現代化作戰能力和政治思想水平等均得到明顯提升。
1942年8月1日,東北抗日聯軍在蘇聯正式組成東北抗日聯軍教導旅(即蘇聯遠東方麵軍步兵第88旅),周保中任旅長。1945年8月8日,蘇聯正式對日宣戰,並派出遠東軍進入東北戰場。日本投降後,東北抗聯部隊於同年9月全部返回東北。
(參考資料:《東北抗日聯軍鬥爭史》,孫風雲著,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本文選自:三聯生活周刊2015年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