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洋槍土炮戰太行(1 / 3)

洋槍土炮戰太行

黨史

作者:王凱 張大鵬

太行山,綿延400餘公裏,地勢險峻,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古人雲:“得太行者得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70年前,八路軍一二九師在師長劉伯承的率領下進擊太行,經略中原,以巍峨險要之地勢,舍身取義之信念,河山換盡血流紅之氣概,在太行山築立起鋼鐵般的“天下之脊”。自此,一出出經典的抗戰大劇拉開了帷幕。

為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本刊記者走訪了劉鄧大軍抗戰時期創建的晉冀魯豫抗日根據地,參觀八路軍一二九師紀念館,並采訪了劉伯承元帥之子劉蒙將軍,以及一二九師抗戰老兵。本期將集中介紹抗戰中一二九師的武器裝備,看看這些洋槍土炮如何在太行抗日中發揮作用的。

如果抗日戰爭中八路軍舉辦一個武器陳列展,就會發現這可能成為一個當時世界主要武器展覽。我軍當時的主要武器有:中正式、仿中正式、日造38式、仿造38式、自製81式、自製46式步槍,81式馬步槍,捷克ZB26式輕機槍,馬克沁式重機槍,毛瑟十響、二十響、26式駁殼槍,仿德造木柄手榴彈,27式50、60、88、120擲彈筒,31式50、60迫擊炮,日造41式、仿造41式山炮等。此外還有少數手提式機關槍,高射機關槍,平射炮,野炮和槍榴彈發射筒等。這些武器來源渠道多樣、種類繁多、型號龐雜、規格不一,性能相差懸殊,在總體質量、數量上與日軍相差甚遠。然而,129師就是憑借這樣的“萬國牌”武器,與日偽軍鏖戰八年,抒寫出一部部不朽的傳奇篇章。

性能優異的“捷克造”

提起“捷克造”,即便是80後、90後的軍迷,也都完全不陌生。1926年定型並大量生產的捷克ZB26式輕機槍,是抗日戰爭中我軍使用最為廣泛的武器。該槍全長1165毫米,其中槍管長602毫米,瞄準基線長586毫米,彈匣容彈量為20發,使用當時世界上最流行的7.92毫米毛瑟步槍彈,全槍質量(不含彈匣)為9.66千克,有全自動射擊和半自動射擊兩種模式,最大理論射速為500發/分,實際戰鬥射速為120發/分(全自動射擊)、40發/分(半自動射擊),子彈初速為830米/秒,有效射程800米,最大射程2000米,表尺射程最大為1500米,膛線為4條右旋,瞄準裝置為準星片狀,采用彈匣供彈,容量20發。

捷克ZB26式輕機槍自身具有的諸多優點是其“流行”的主要原因。火力凶猛,采用重型尖頭穿甲彈,能夠擊穿當時一些輕型坦克裝甲車側後的薄裝甲。射擊精度極高,一些熟練的射手可以用其擊中幾百米開外電線杆上的水壺,甚至是飛鳥。操作簡單,對一個新機槍手來說,稍加訓練,在很短的時間裏就能提著機槍上陣殺敵,這對於主要在戰爭中學習訓練的八路軍尤為重要。可靠性強,可以連續射擊1~2個小時,在嚴寒、高溫、沙漠、潮濕等各種環境下都能正常工作。可以連發和單發,射手可以根據戰場情況自由選擇射擊模式,有利於節省子彈,這也使物質匱乏的八路軍部隊對捷克ZB26式輕機槍極為青睞。散熱迅速,槍管外有散熱片,用來增加槍管和空氣的接觸麵積,擴大散熱麵,延長機槍的連續發射時間。槍管更換簡單,熟練的機槍手在10秒鍾之內就能更換槍管。

對於采用遊擊戰戰法的八路軍來說,“捷克造”的上述優點得到了充分發揮。進攻時,機槍可以伴隨步兵迅速前進,機槍手可以端著機槍一邊衝鋒一邊射擊;防守時,機槍也可以給進攻的敵軍以重大殺傷,可謂攻防兼備。在129師多次成功的伏擊戰中,捷克ZB26式輕機槍都立下了汗馬功勞。就連日本人都承認捷克ZB26式輕機槍的作戰性能要遠遠超過“歪把子”。

日軍曾經這樣描述:“捷克ZB26機槍發射的7.92毫米子彈打在人身上,造成的創傷是進口小,出口大。”被擊中的日軍非死即重傷,很難治愈。1938年11月出版的美國《生活》雜誌曾刊出這樣一段故事和照片:在當年中國山西的一個無名高地下,日軍向中國軍隊的陣地方向前進,一名日軍軍官和尖兵在路上正指手畫腳時,一陣輕機槍點射,軍官身中數彈,當場斃命,創造這一戰績的正是中國軍隊的捷克ZB26式輕機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