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步穿楊的“三八大蓋”
“三八大蓋”是侵華日軍使用最多的槍支,也是我軍在抗日戰場上繳獲最多的槍支。它的正名是三八式步槍,是日本在明治38年改良的步槍,槍機上有個防塵蓋,故稱“三八大蓋”。這是一款標準的旋轉後拉式槍機步槍,全長1276毫米,槍管長769毫米,口徑6.5毫米,槍身纖長,彈匣可容彈5發,初速762米/秒,標尺射程高達2400米,有效射程450米。
與同一時代步槍相比,“三八大蓋”射程遠,精度高,受過訓練的士兵往往能在800米左右的距離上擊斃對手,這個射程是其它大多數步槍做不到的,幾乎和狙擊步槍的射程相當。槍管內有4條右旋膛線,膛線導程為200毫米,這在當時各式步槍中是最小的,因此“三八大蓋”發射的彈頭轉速高,飛行穩定性好,命中誤差也相對要小。“三八大蓋”加裝刺刀後總長度能達到1663毫米,是一戰、二戰時期的旋轉後拉式步槍裏最長的一款,非常適合近戰。除了零件少,製造簡單,使用方便外,“三八大蓋”還安裝有防塵蓋,在推槍機時,防塵蓋又隨槍機一同向前滑動,直至完全封閉機匣的裝彈/拋殼口和彈夾導槽,這就有效阻止了塵土、沙石進入步槍的核心部位。
在抗日戰爭中,“三八大蓋”成了八路軍的主要裝備,缺少後勤武器支持的129師幾乎當製式武器來使用,這樣也可以從日軍手裏繳獲彈藥,直接補充。我軍神槍手不僅用“三八大蓋”擊斃了日軍高級軍官,還流傳下許多諸如“步槍打下飛機”的傳奇故事。作為一種取之於敵,又為我所用的戰利品,“三八大蓋”在中國軍民手中使用之久,分布之廣,得勝之多,實為罕見。“三八大蓋”作為世界槍林中的普通一員,曾沾滿了中國人民的鮮血,但同樣也打得日本侵略者靈魂出竅,是中國人民賦予感情色彩極為鮮明、極為厚重、極為複雜的一支槍。
土洋結合的馬步槍
盡管129師使用的是“萬國牌”武器,可是在這當中,還是有一款我軍自己設計並製造的槍支,這就是81式馬步槍。
平型關大捷後,毛澤東主席敏銳地意識到我軍在武器裝備方麵的嚴重不足,要求必須在一年內增加一萬支步槍,主要由自己製造。很快,各地的兵工廠都開始了大規模的武器生產。劉伯承也在這時提出:“步槍是一種近戰武器,隻要能保證在200米以內射擊準確,越輕越靈巧越好。”1939年“五一”國際勞動節,在延安舉行的“陝甘寧邊區工業展覽會”上,一支由我軍抗日根據地兵工廠自主設計、製造的新式槍支格外引人注目,它就是陝甘寧邊區機器廠根據毛澤東關於運動戰、遊擊戰的要求而設計和製造的步槍,因展出時還未來得及命名,展覽會就標注為“無名式馬步槍”,後命名為“81式馬步槍”。
將步槍和馬槍的優點結合起來,非常適合我軍開展遊擊戰和白刃戰的81式馬步槍,長不到1米,口徑7.9毫術,僅重3.36千克。槍管短而輕,後坐力小,高強度的三棱刺刀,平時折疊在槍身下方,用按鍵扣合,白刃戰時可隨手甩出。槍管雖然比較短,但槍身和刺刀總長超過日軍的“三八大蓋”,三棱刺刀不易彎曲變形,刺中人體後通過3條血槽快速放血,被刺後敵人會立刻失去戰鬥力。在當時艱苦的條件下,這款槍的誕生可稱的上是一個奇跡。
81式馬步槍是當時我軍產量最大,分布地區最廣的製式步槍。在129師同日軍的多次作戰中,81式馬步槍發揮了重要作用,實戰效果優良,深受戰士喜愛,名揚華北戰場。作為我軍自己最早研發生產的步槍,改變了人民軍隊沒有生產製式兵器的曆史,也改變了我軍沒有自行設計製造步槍的曆史。
快速準確的駁殼槍
駁殼槍的正式名稱叫做“7.63毫米毛瑟軍用手槍”。因為毛瑟手槍有個木製槍套,像個盒子一樣,盒子英文叫box,所以在進入中國後被音譯為“駁殼槍”,或者意譯為盒子槍。由於反應快速、火力很強,很多人當時還誇張的把它叫做“盒子炮”。除此之外,中國人給它起的別名還有“自來得”、“匣子槍”、“二十響”、“快慢機”、“德國大鏡麵”等。